震旦博物館2022年國際熊貓日活動報導 共同倡議與關懷瀕危野生物種

圖.文/震旦博物館
2022年 12月 No.617
震旦博物館2022年國際熊貓日活動報導 共同倡議與關懷瀕危野生物種圖一:2022國際熊貓日,呼籲大眾關懷與保護瀕危物種
國際熊貓日是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起設立的節日,倡議國內外社會各界關愛瀕危野生動植物,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震旦博物館於10月27日~10月30日期間開展主題系列活動,包含科普展區、主題講座及自然課堂,希望藉此讓更多民眾了解瀕危物種及其現狀,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參與環境保護行動。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簡稱WWF)所發佈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22》,自1970年以來,監測範圍內的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69%。野生動植物不僅事關大自然的生態平衡,還對人類生存與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對於大自然所發出的「警告」,我們需要認真傾聽並做出回應。

國際熊貓日的由來

2017年在「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期間,WWF北京代表處將每年的10月27日作為「國際熊貓日」。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著名成功案例,是社會各界關注和參與保護的成果。2018年起,WWF和地球自然基金會(簡稱OPF)每年舉辦線上和線下活動,讓野生大熊貓和其它瀕危物種的生動故事走進社區、貼近市民生活,倡議國內外社會各界像愛大熊貓一樣,關愛其他瀕危野生動植物、愛自然、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博物館的主題系列活動

2022年國際熊貓日,震旦博物館在OPF的支持下開展主題系列活動,包含科普展區、主題講座及自然課堂。在10月27日~10月30日期間,博物館打造了科普互動展區,觀眾在這個展區裡可以瞭解大熊貓、江豚和東北虎的生存現狀、保護行動等,與巨型大熊貓、江豚玩偶合照互動,並留下自己的美好寄語。(圖二)

 

震旦博物館2022年國際熊貓日活動報導 共同倡議與關懷瀕危野生物種圖二:科普互動展區裡的巨型「大熊貓」和「江豚」

 

此外,震旦博物館特別邀請到上海城市荒野工作室周寅老師(蛙哥)開展「一個長江」生物多樣性主題講座。(圖三)長江是中國的母親河,橫跨中國地形的三大階梯,流域內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但是隨著人類活動加劇,長江也在遭受嚴重的污染和開發,其珍貴的生態資源也面臨著威脅。老師從「源頭、奔騰、入海」三個部分,講述了長江從發源到流經廣袤的中華大地,最終投入東海懷抱的生態故事,人類活動對長江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我們力所能及的保護行動。

 

震旦博物館2022年國際熊貓日活動報導 共同倡議與關懷瀕危野生物種圖三:「一個長江——生物多樣性主題講座」,講述長江流域的珍貴野生動物

 

在針對親子家庭的自然課堂活動中,家長和小朋友們共同學習了大熊貓相關的知識,例如大熊貓為何吃竹子,飲食習慣的改變帶來了哪些生活習性和身體結構的變化,它們黑白顏色的好處等等。在理論知識學習之後,小朋友們還拿起畫筆為大熊貓們創作了各種「彩色照片」。(圖四)

今年是「國際熊貓日」設立的第六年,讓我們共同號召身邊人一起關注多樣的自然,不僅愛大熊貓,也關愛所有的瀕危野生動植物和我們共同賴以生存的地球。就像WWF創始人之一Sir Peter Scott所說:「我們無法保護我們想保護的所有物種,但是比起我們從未嘗試,我們還是可以保護很多! 」

 

震旦博物館2022年國際熊貓日活動報導 共同倡議與關懷瀕危野生物種圖四:小朋友們在自然課堂上進行熊貓「藝術照」創作

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嗎?

震旦集團 AURORA GROUP
瀏覽人次:1332

延伸閱讀

藝術棚棚1.0系列:「卡班」藝術項目 引領現代上班族藝術療癒新方法

“不是上班,不是下班,是「卡班」。在上下班之間、績效和焦慮之間,每個人都可能被卡在日常的某個角落。”

認識元青花瓷專題—— 形紋設計⑦ 元代青花大盤的設計

青花瓷是元代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許多大型器物透過傳統絲路和海上航線運送到伊斯蘭地區,其中既有知名的青花大罐和青花大瓶,也有尺寸龐大、器身厚重、裝飾華美的青花大盤。

震旦博物館出版叢書介紹—漢代玉器

漢代玉器是在戰國晚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形制功能集早期玉雕之大成,除了劍飾玉、組佩飾及喪葬玉臻至成熟之外,玉帶鉤、動物玉雕、玉質器皿及大型玉璧也呈現出多采多姿的風貌。本書收錄漢代玉器224組件,內容分為禮瑞用玉、喪葬用玉、佩飾用玉、人物造形、動物造形、飲食用器、嵌飾用玉、璽印、劍飾用玉、似玉材質及改形玉器等類,導論和分說明皆由北京大學考古學博士蔡慶良先生所執筆,深入淺出的分析漢代玉器獨樹一格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