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器的主紋繪於較寬的器面上,留白的棱邊猶如邊框一般,使紋飾獨立而鮮明。(圖一)
元代青花的造型頗為豐富,既有中原本土的傳統器類,也有草原民族的特殊風情,或是配合市場需求,吸收異國元素而產生的新形制,如多棱形的器物即是受到伊斯蘭文化影響的產物。
根據古代文物的對比研究,元代多棱形青花模仿自中亞、西亞的金屬器,具有六棱或八棱之變化,表面紋飾配合器身的轉折和寬窄弧度而設計,本文選取葫蘆瓶、梅瓶、寬口梅瓶、獅鈕執壺及雙獅耳罐五類,說明它們的特色。
一、葫蘆瓶八棱設計
葫蘆在中國傳統社會裡具有吉祥的意義,元代景德鎮窯場模仿它的形狀製作青花葫蘆瓶,體型偏大,器身有圓形和八棱形兩類。
例如圖一為震旦博物館的藏品,此器的瓶口小,上腹部較窄,下腹部較寬,中間收腰為葫蘆狀,瓶底內凹為淺圈足,器壁從口沿至足底皆做成八邊形,表面布滿青花紋飾。
口沿勾勒龜背形錦紋,上腹部為壼門紋邊框內填雜寶紋、折枝花果及壼門紋邊框內填如意雲頭蓮花紋,束腰處環繞一圈斜格錦紋,下腹部以二圈壼門紋邊框內填如意雲頭蓮花圓珠紋搭配蟲鳥花卉為飾。
折枝花果和蟲鳥花卉紋都畫在比較寬闊的器面上,器壁轉折處的棱邊留白,猶如白色邊框一樣區隔不同的塊面,使棱邊兩側的紋飾獨立而鮮明。
二、梅瓶八棱設計
梅瓶是中國傳統品類,以圓形器身為主,到了元代青花瓷裡,既有圓形也有八棱形的樣式。
例如圖二為震旦博物館的藏品,此器的瓶口小,口沿凸脣,頸部短窄,肩部豐圓,腹部碩長且上寬下窄,器底內凹為淺圈足,器壁從口沿至足底皆做成八邊形,表面以青花為飾。
梅瓶肩部勾勒卷草紋,上腹部和下腹部繪畫四個如意雲頭形邊框做為開光,開光內部填入折枝花卉。瓶腹中間環列四個菱花形開光,開光內部繪畫梅樹、松樹、柳樹、靈芝及鴛鴦蓮塘等圖案,開光外側以卷草紋補白。
這三層開光都以器壁轉折的棱邊為中軸左右鋪展,上中下三層交錯排列,彼此之間產生棱面共用的關係,整體布局富有變化。

三層開光以轉折的棱邊為中軸左右鋪展,彼此交錯排列,產生棱面共用的關係。(圖二)
三、寬口梅瓶六棱設計
寬口六棱梅瓶是以傳統梅瓶為基礎所做的改變,瓶身模仿伊斯蘭金屬器,做成六角形的樣式。
例如圖三為震旦博物館的藏品,此器呈盤形口、頸部短、肩部斜溜、腹部深長之狀,瓶身腰部以下收窄,器底微向外撇,底下具有圈足,器壁從口沿至足底皆做成六邊形,表面布滿青花紋飾。
瓶口是斜格錦紋,頸部至肩部為壼門紋邊框內填折枝花卉,腹部分為上中下三層,分別繪畫如意雲頭形邊框內填海水波濤或折枝花朵,以及菱花形邊框內填鴛鴦蓮塘或禽鳥花卉,框外勾畫細密的卷草紋。
上下兩層如意雲頭形邊框皆以器壁折棱為中軸而鋪展,具有棱面共用的關係,中層的菱花形邊框以折棱為分界,各自獨立為區塊性的設計,整體布局富有層次。

上下兩層如意雲頭形開光採棱邊共用設計,中層的菱花形開光則為棱面獨立之形式。(圖三)
四、獅鈕執壺八棱設計
元代青花執壺以傳統執壺為基礎,吸收遊牧民族和伊斯蘭文物的若干元素,製作出圓體、扁身及八棱形等樣式。
例如圖四為震旦博物館的藏品,壺蓋呈覆盆狀,頂部有獅形蓋鈕,壺身敞口、束頸、墜腹、圈足,左右兩側附加長流和曲柄,器壁從口沿至足底皆做成八邊形,表面以壼門紋邊框內填如意雲頭圓珠紋、蕉葉紋、回紋、折枝花卉、卷草紋、蓮瓣紋及火焰紋為飾。
頸部和肩部的紋飾皆以折棱為中軸左右披覆,彼此之間做棱面共用的設計,腹部的折枝花卉與腹底的壼門紋邊框則繪於兩道棱邊之間的器面上,形成各自獨立的區塊式組合。

頸部和肩部的紋飾採棱邊共用之形態,腹部主紋繪於八個棱面上,呈現獨立並排的設計。(圖四)
五、雙獅耳罐八棱設計
雙獅耳罐是元代青花的主要品類之一,因為罐身兩側附加一對立體狀的獅面器耳而得名,也有圓身和八邊形的變化。
例如圖五為震旦博物館的藏品,此器呈盤口、束頸、斜肩、鼓腹之狀,器底內凹為淺圈足,雙耳已經殘佚,表面以菱花形邊框內填松、竹、梅、蓮塘、鴛鴦所構成的園景圖為主紋,搭配斜格錦地、折枝花卉、卷草紋及壼門紋邊框內填如意雲頭圓珠紋等附屬性的紋樣。
大罐頸部和腹部的主紋都安排在兩道折棱之間的器面上,留白的折棱如同白色的邊框一樣,區隔左右相鄰的紋飾,凸顯不同的紋飾內容。
元代青花多棱器型的紋飾安排與器壁折棱息息相關,透過棱面共用和獨立鋪排的交錯運用,產生多元性的變化。下期將以大型青花盤為題,介紹此一品類的形紋設計。

頸部和腹部主紋都繪於八個棱面上,折棱處留白,猶如白色邊框一般凸顯不同的紋飾主題。(圖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