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震旦博物館於2025年5月16日起在五樓古器物學研究中心展廳開展「靈光:新石器時代玉器特展」,共計展出兩百餘件玉器精品,覆蓋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時期及齊家文化,呈現新石器時代「四大文化譜系」的玉器之美。
新石器時代玉器文化區系除了根據地域進行劃分外,綜合玉器在考古學文化中的重要程度,考慮其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等要素,可再分為「原生型」和「次生型」兩類。
紅山文化為重要里程碑
學界一般認為,擁有兼具時間深度與空間廣度的「玉器工業」的玉文化,為「原生型」;而「次生型」則是受到「原生型」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所致。新石器時代最為核心的「原生型」玉文化區主要有四個,分別為以紅山文化為代表的東北系統、以良渚文化為代表的東南系統、以龍山時期玉器為代表的北方系統和以齊家文化為代表的西北系統。
紅山文化距今大約五、六千年之久,是新石器時代玉器發展的重要里程碑。紅山文化影響範圍廣泛,以牛河梁遺址為中心,其北界越過西拉木倫河向內蒙古地區深入;東界越過醫巫閭山進入遼河西岸;南界延伸至燕山以南張家口地區。遺址遍佈內蒙古自治區東部、遼寧省西部及河北省北部等地。



以動物形玉雕為代表
紅山文化出土器物主要有生產工具、禮器和裝飾品三大類,其中玉器以充滿想像力的造型而獨具特色。「靈光」特展對紅山文化豐富的玉器進行了分批展示,在展覽的第一部分主要展出了紅山文化重要的動物形玉雕的代表—玉龍,包括玦形玉龍、C型玉龍及獸面紋玉環。
〈玦形玉龍〉俗稱為「玉豬龍」,是紅山文化時期帶有標誌性意義的一類玉器,很多晚期考古遺址中亦有發現。玦形龍常見於各類公私收藏,很多都為採集、徵集,通過科學考古發現的此類器物數量不足10件。它們隨時代推演出現了造型上的變化:獸首占身體的比例逐漸縮小,頭部紋飾技法從簡單走向複雜,形態從首尾連接逐漸轉變為首尾分離。
〈C型玉龍〉目前所見的此類紅山玉龍均沒有經過科學考古發掘。具有「中華第一龍」美譽的「碧玉C形龍」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地區採集到的,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學界大多認為這種「C」型玉龍是玦形玉龍發展到晚期的一種變體。
〈獸面紋玉環〉獸面紋玉環也是「玉龍」的一種變體,玉環上大眼、立耳、橫闊嘴的獸面和玦形玉龍的頭部特徵一致,是玉工將帶有信仰意義的「圖騰」應用在不同造型上的產物。此外還有一類「丫」形獸面玉飾,它也是「玉龍」變換角度後,採用正面取象方式的結果。
除了多樣的紅山「玉龍」之外,在「靈光」展覽的第二部分,還重點展出紅山文化玉器中的典型器物,包括玉鳥、玉蟬、玉龜、玉神人等其他動物形玉雕及斜口筒形器、勾雲形佩、勾形玉飾、聯璧、箍形器、環形器等玉器。這批靈光閃爍的玉器不僅展現了紅山先民們卓越的造型與設計能力、精湛的工藝,也為我們徐徐呈現他們獨特而豐富的信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