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查詢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震旦博物館

震旦博物館新展「空間三重奏」邀請中國藝術家尹秀珍、劉詩園與義大利設計師Gentucca Bini共同合作,於11月24日正式登場。在震旦博物館入口連廊及震旦國際大樓二樓水晶廳,三位藝術家以截然不同的創作形式,為這個巨大空間進行了獨特的詮釋與演繹,仿佛是一場材料與光影,人與物的協奏組曲,震撼著來訪者的視覺和心靈。
戰國時期是一個變革極大的時代,而戰國玉器在造形、紋飾及形制功能的演變上,正可反映出這個時代的特點。
2014年11月,震旦博物館舉辦第十屆上海雙年展系列展「在創造—當代藝術在震旦」,觀眾反響熱烈,業界評價頗高。「當代藝術在震旦」不僅是一個主題,更是博物館長期努力發展方向。 2015年6月,博物館再次自主創新,策劃展覽「畫影之間:張恩利×杜可風」,並舉辦了一系列豐富活動,包含策展人講座、藝術家講座、親子幼教活動、影片放映等。其中最受觀眾期待的活動,即是參展藝術家杜可風的精彩講座。
暖陽九月,震旦博物館正式推出「震旦學堂」兒童教育活動,將先秦兩漢動物玉雕展中的學術元素轉化為能被小朋友們吸收的知識,並結合互動遊戲和手工創作,帶領孩子們瞭解漢代的文化、思想与生活,領略古代文物的獨特藝術魅力。同時這活動能夠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使其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
去年金秋,震旦博物館特別策劃了“傳統與創新——先秦兩漢動物玉雕展”,兩千多年前的戰國至漢代的數百件玉器精品,齊聚一堂,共同闡釋了中華玉器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篇章。本次特展自推出之日便受到多方關注,特別是展覽中形態各異、動感十足的神獸令到訪的觀眾驚歎不已。本期內容就聚焦這一主題,為大家簡介此類玉器的概況。
永樂時期的梅瓶呈小口、圓唇、短頸、腹身渾圓之狀,器形線條秀麗而細緻,表面常用雲龍紋和花卉紋作裝飾,由於繪畫顏料、裝飾技法和紋飾布局不盡相同的緣故,因此呈現「同紋、不同色」或「同形、不同紋」的現象,筆者稱之為「一元多式」。以下選取青花雲龍紋、青花釉裏紅雲龍紋、青地白龍紋、青花纏枝紋及青花折枝紋五類,說明它們的特色。
上一期裡我們介紹了此次震旦博物館「傳統與創新」展覽中幾件富有生活氣息的動物,其中包含具有吉祥意義的玉羊以及表徵財富的玉豬。本期我們將延續這一話題,再帶領大家欣賞幾件典型的動物玉雕作品,希望借由它們增進今人對漢代社會生活的瞭解與認識。
永樂時期中外交流十分頻繁,大量的中國瓷器運輸海外,也引進了其他國家的器物,使中國瓷器產生許多外來形制,如本期所要賞析者即是其中之例。
梅瓶是古代的酒器或花器,因為瓶口很小,幾乎與梅骨相當而得名。此一器形始見於唐代,元代開始大量燒製,器型趨於成熟,以小口、短頸、長形腹身、上寬下窄作為基本形制。
TOP
在線客服
客服時間
周一~周五 08:30~18:00
0809-068-58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