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
週一~週五08:30-18:00
近年來台灣企業有幾個令人矚目的經營交班案例;值得大家觀察與省思。許多使命感堅強的企業經營者,毅然急流勇退,例如:半導體教父張忠謀於2018年6月從台積電裸退。
全球最大人力資源公司羅致恆富(Robert Half International)英國分公司進行的調查顯示,35歲的工作者中,有六分之一對自己的工作不滿,那剩下六分之五呢?
「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俗稱「新冠肺炎」)造成全球民眾人心惶惶,促使各產業將AI技術加速融入防疫工作或相關應用開發之中。其中,身分識別是防疫的重要工作,包括確認患者身分與落實醫療物資公平分配等,將為AI身分識別技術帶來新興應用之發展機會。
新冠病毒疫情持續影響著全球經濟,對實體零售、餐飲等產業的衝擊,也從亞洲蔓延至歐美等地。然而,當前民眾減少外出等傾向,也讓線上通路交易活動激增,帶動著電商及外送平台的商機。
當代行銷之父科特勒提出「行銷4.0」,是一套線上線下相互跨越、虛實融合的全通路新行銷思維;從最早以產品為主的「行銷1.0」,到以顧客為中心的「行銷2.0」,再轉變到以人為本的「行銷3.0」,鼓吹價值、滿足消費者的精神需求。「行銷4.0」將告訴企業如何將消費者轉換成品牌的忠實擁護者。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先生的一句名言:「管理是把事情做正確,領導是做正確的事情。」在疫情期間,顯然團隊管理面臨的挑戰是:同仁在家辦公,你看不見摸不著,恐怕這個時候我們的管理方式應該轉向領導—「清楚的目標與適當的放權和授權。」
公關能使企業不同,也能使人不同。公關改變了公關教母丁菱娟,讓她願意朝更好的樣子邁進。丁菱娟希望有愈來愈多人懂得公關的力量,並正確地使用它,讓它成為品牌的助力、企業的保護盾牌,或是更好的自己。
後疫情時代,如何培養領導是很多人關注的話題。素有「將軍的搖籃」之稱的西點軍校,也培養了多如繁星的商界領袖,其前校長拉里‧杜尼高說:「許多人認為,領導力就是領導用來施之於他人身上的一套技巧:怎樣影響別人。但以經驗來說,領導力並非始於以他人為中心,而是以「自己」為出發點。領導藝術就是關於怎樣才能成為領導的問題,而不是怎樣去做領導。」
公關,是一門溝通的藝術!花言巧語不是公關的入場券,以「誠信」為根本,以「溝通」為主軸。挖掘品牌的優勢,經營好關係,就能得到好關係。從溝通表達、關係經營、危機處理,每個發光品牌的背後,都有一種公關力,在爭奪眼球的時代,公關是你一定要會的本領。讓公關教母教你從小編到CEO都要學的公關課。
最近爆紅的OKR到底是什麼?它跟KPI又差在哪裡?為什麼Google、Adobe、Microsoft(微軟)等大企業,都紛紛採用這套管理制度?很多組織開始嘗試使用OKR,但如果不理解OKR的背景與應對不確定性的關係,依然使用「確定性」思維來執行OKR,則會讓OKR變質。
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企業文化,也希望透過企業文化凝聚員工向心力。同樣的,現今年輕人求職時,也想找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企業。從公關教母丁菱娟的觀察下,擁有良好的企業文化,也是內部公關人所必須共同形塑的目標。
2020年是個風險與機會並存的一年,近期消費安全感尚未到來,非必需品消費仍持續停滯,在整體消費需求大幅下降後,市場競爭更具激烈。對品牌而言,挑戰也持續加劇,如何能精準刺激消費心理,實現快速賣貨變現,成為品牌急需解決的問題。
2020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各行各業都經歷了一次「壓力測試」。銀行業也不例外。多數銀行關閉了線下據點,也因此失去了近距離培養顧客關係的機會,原本是銀行業開門紅的一月、二月,如今業績卻大打折扣。而另一邊,「宅生活」推動線上流量驟增,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考驗著各家銀行的數位化經營能力。
數位轉型是以數位科技大幅改變企業價值的創造與傳遞方式。國際調查顯示,全球有75%的領導企業預計在2020年轉型為數位企業;而為何企業要進行數位轉型?數位科技又如何能改變企業價值呢?
在加油站只需要透過APP下單,就能做到加油跟賣菜同步進行嗎?是的,這已成為現實。這兩年,大陸石油化學企業「中國石油化工」(簡稱中石化)屢次出手,化身跨界達人—先是推出易捷咖啡,搶進咖啡市場,甫成立不久門店數就超過瑞幸咖啡;隨後上線賣菜業務,一舉進軍生鮮行業。
2020年年初,一場新冠疫情讓所有店家都開啟了HARD模式(困難模式),「非接觸」服務成為商業熱點。面對危機,有數位化經驗的店家大都比較從容。疫情在此期間,天津愛琴海購物中心與化妝品牌絲芙蘭的合作,創造單日銷售76萬元人民幣的業績,便是一個例子。事實上,「非接觸」並不是要商場遠離消費者,而是透過資料與技術進行更好的彼此連結,而連結背後的數位化,產生決定性作用。
面對前所未有新冠疫情帶來的心理煩惱,我們都需要在變遷中適應,找到幫助成長的正向力量,學習鍛鍊強健的心理肌力。也隨著時代的躍進,我們熟悉的世界正快速變遷。從工作、生活形態到人際互動的方式,一切人們舊有活動模式都被徹底顛覆。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如何制定自救策略?古語云:「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者,不足謀一域。」如果只聚焦於如何度過眼前的危機,那下次危機來臨時,企業很可能還會無所適從。正見品牌顧問創辦人崔洪波認為,疫情只是長期變化下的一場突襲,它終究會結束,企業需要做的,是培養在充滿變化的環境中保持平穩發展的能力。
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對許多企業管理人士而言,有個比較有趣的問題是,「隱形冠軍」是如何應對蕭條、度過經濟危機的呢?在這個微利時代,值得令人稱羨的是,即使在經濟危機中,大多數的隱形冠軍似乎仍能維持獲利。
當前的市場環境發生了深度變化,從產品為王、到通路為王、再到現在的消費者為王,企業經歷了從注重產品品質到關注消費者體驗、與他們互動的轉變。
2019年12月開始,全球遭受「新冠肺炎」的無情肆虐,人人自危,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天天翻新高。《經濟學人》懷疑:「到底要壞到什麼程度?」。
身處職場,多數人迫不及待地想做出一番大事業,當然也會遇到各種壓力!我們該如何面對職場心理壓力?作為企業,該如何化解員工的職場壓力?有沒有可能將壓力轉化為職場動力?透過此篇專訪為壓力重重的職場人解答解惑。
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企業管理過去是溝通,現在是溝通,未來還是溝通。」管理者的真正工作價值就是溝通。不管是何種階層,企業管理都離不開溝通。有資料表明,企業管理者70%的時間用在溝通上。開會、談判、談話、做報告是最常見的溝通方式,其次還有對外拜訪、約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