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
週一~週五08:30-18:00
春秋玉器介於西周與戰國之間,除了具有承先啟後的過渡期風格之外,也有獨特的自體性特色。本書蒐羅290組件春秋時期玉器,品類包含禮瑞用器、喪葬用器、佩飾用器、嵌飾用器、兵器用玉
明代於景德鎮設立御器廠,專門燒造宮廷用瓷,青花瓷器在朝廷的支持下發展,胎體和釉料都有長足的進步,除了產量龐大之外,造型、紋飾及鈷藍顏色也會隨著內外環境的更迭而改變,展現豐富多元的面貌。
中國玉器發展到了魏晉南北朝,數量大幅減少,直到隋唐以後才重新蓬勃起來。此時的玉器受到外來文化、文人品味及庶民文化的影響,以服飾玉、陳設器、仿古玉、吉祥玉、把玩器及嵌飾器等品類為主體,呈現實用性與生活化的新風格。
陶俑是中國古代喪葬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一類器物,它的使用歷史十分悠久,是記錄當時社會生活及思想史的重要研究物件。綜觀中國的陶俑發展史,漢代和唐代是比較突出的兩個時代。
「社會大美育」課堂是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創新文化惠民工程、深化實施「社會大美育計畫」的重要舉措,被列為2023年「上海市為民辦實事項目」。旨在將更多專業藝術資源轉化為社會美育資源,為市民提供高品質的公共藝術教育供給,滿足市民大眾高品質生活需求。
震旦博物館推出全新「AM NEXT」專題,利用博物館藝文廳空間進行系列展覽,推廣更多青年藝術家作品,並藉由作品提供大眾觀察世界與生活的不同視角。「AM NEXT」於5月和6月分別推出「馳輝Speeding Light—程亮個展」和「365流浪動物日記—小幸運」兩檔展覽,未來也將持續推出以教育和推廣為導向的公益展覽。
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於2023年推出「社會大美育」課堂項目,力圖將各大場館、機構的專業藝術轉化為社會美育資源,提供上海市民優質的藝術教育活動。震旦博物館以自身美育品牌及資源,入選首批「社會大美育」課堂名單,今後將持續致力全面實現博物館的教育職能。
2023年,震旦博物館推出了AM Next系列展覽活動,希望作為藝術文化的推手,將新銳的藝術文化項目及藝術家們呈現在觀眾面前,給予多元文化藝術與創新融合的體驗。2024年,震旦博物館將聯合7位新銳的藝術家,涵蓋繪畫、裝置、攝影的多種藝術媒材,為觀眾帶來更加豐富的展覽體驗,2024年上半年推出兩檔展覽「共同的生產」及「未盡之言」,分別是來自美國紐約的胡任乂和韓國的文采銀。
震旦博物館於4月底在A2館舉辦「ELLE 35周年《柔者成承》藝術展」特展,此次展覽由世界時裝之苑ELLE與震旦博物館聯合主辦。正值ELLE中國35周年,ELLE邀請策展人祝羽捷聯合15位當代藝術家進行作品展出。
國際熊貓日是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起設立的節日,倡議國內外社會各界關愛瀕危野生動植物,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震旦博物館於10月27日~10月30日期間開展主題系列活動,包含科普展區、主題講座及自然課堂,希望藉此讓更多民眾了解瀕危物種及其現狀,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參與環境保護行動。
震旦博物館於7月在A2空間迎來全新特展「洛克菲勒藝術基金收藏展:西方藝術大師」(圖一)。本次展覽甄選5位世界級西方藝術大師的百餘件作品,時間橫跨19世紀末到21世紀初,包含巴勃羅.畢卡索、薩爾瓦多.達利、阿曼迪奧.莫迪裡阿尼、喬治.莫蘭迪和阿曼.皮埃爾.費爾南德茲。此次展覽也是洛克菲勒藝術基金會首次於上海的正式合作展。
震旦博物館於9月在藝文廳空間迎來特展「自然耀彩——徐驥作品展」,本次展覽展出藝術家徐驥二十餘件油畫和水彩作品。展覽由徐悲鴻美術館、世浩文化共同主辦,是徐悲鴻美術館自去年「往來千載——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展覽後再次與震旦博物館合作的項目,也是「悲鴻YOUNG青年藝術家扶持專案」的首展。
震旦博物館於7月8日在A2空間迎來特展「洛克菲勒藝術基金收藏展:西方藝術大師」。雅昌藝術網近期對震旦博物館執行長黃聖智進行深度採訪,藉此專訪得以讓觀眾在透過展覽感受西方藝術大師作品魅力之後,也了解展覽背後的故事。
古代陶瓷注重美感的呈現,長久以來發展出印花、刻花、塑貼、繪畫及釉彩等裝飾技法。到了元代,青花瓷以筆繪紋飾為主,部分器物加上模印、線刻、塑貼等工藝,形成豐富的紋樣。
梅瓶興起於宋代,北方窯場和南方窯場都有生產,瓶身高矮胖瘦並不一致,表面裝飾技法多元,常用白色、黑色及青色等釉彩,搭配剔、刻、劃、繪等工藝技術製作各種圖案作為裝飾。
龍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神話動物,也是帝王權力的象徵,普遍出現在各種不同的器物上。到了元代中晚期,當景德鎮窯廠創燒出藍白相間的青花瓷器時,龍也成為青花瓷器上的紋飾題材。
在眾多的元代青花瓷裡,「執壺」雖然不像青花大盤、大罐那麼突出而顯眼,卻也是這個時代頗富特色的品類之一。使用者以手握持壺柄或壺體,將壺內的液體倒出來,體型不至於太大。
元代青花的造型頗為豐富,既有中原本土的傳統器類,也有草原民族的特殊風情,或是配合市場需求,吸收異國元素而產生的新形制,如多棱形的器物即是受到伊斯蘭文化影響的產物。
四方扁壺是從元代開始出現的新品類,因為壺體上面附有四個繫耳,所以又被稱為「四繫扁壺」,此類器物的形制可能來源於遊牧民族所使用的皮製容器,因此被視為草原文化的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