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
週一~週五08:30-18:00
乾隆皇帝在位時間長達六十年之久,國力強盛,經濟繁榮,與康熙、雍正二朝並稱康雍乾盛世。由於乾隆皇帝個人雅好文物藝術,十分重視陶瓷器的生產,因此瓷業發展欣欣向榮。
「五彩」不限五色,泛指用多種顏料繪畫紋飾的彩繪瓷,可依照彩料的燒製溫度分為二類,其一為完全使用低溫彩料的釉上五彩,其二為高溫青花與低溫彩料搭配使用的青花五彩。
琺瑯彩料本來由國外進口,早期主要用於裝飾銅胎器物,清代康熙時期將琺瑯彩料繪製於瓷胎上,創燒出瓷胎畫琺瑯之新品類,雍正、乾隆二朝精益求精,是宮廷專屬的高檔瓷器。
明代早期實施海禁,曾經繁榮的海上貿易受到打壓,瓷器主要經由朝貢貿易和走私活動輸出國外,品類以景德鎮青花瓷和龍泉窯青瓷為主,直到隆慶皇帝解除海禁,外銷瓷才又興盛起來。
元朝由蒙古族忽必烈所建立,領土包含亞洲和歐洲東部,是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王朝。由於疆域遼闊,各民族之間交往頻繁,對外貿易十分繁榮,使外銷瓷的生產和輸出推上新的高峰。
宋代經濟繁榮,工商業發達,朝廷明白「市舶之利」最為豐厚,積極擴大對外貿易,由於陸上絲綢之路已被切斷,轉而全力拓展海上經濟貿易,利潤超高的陶瓷器即成為主要的外銷商品。
唐代國力強盛,經濟繁榮,對外貿易十分興旺,早期透過漢代以來的陸上絲綢之路,與中亞及西亞諸國往來,中唐之後轉而以海上交通為主,將陶瓷與絲綢、茶葉、金屬器等商品銷售海外。
中國陶瓷的發展起源早,歷史十分悠久,唐代以後更加成熟,窯廠遍布南北各地,無論器形品類或紋飾釉色都很豐富,許多產品隨著中外交流的腳步輸出海外,成為外銷世界的貿易商品。
2022國際博物館日以「博物館的力量」為主題(圖一),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力量、數位化與可及性方面的創新力量、透過教育進行社區建設的力量」這三個視角來共同探討博物館為其所在社區,帶來積極變化的潛力。這一主題在去年「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的基礎之上,仍然引導我們在後疫情時代不斷思考和探索博物館的潛力和更多可能性。
本次上海藝術季期間,上海震旦博物館迎來年末的最後兩檔特展:德國著名藝術家貝蒂娜.普斯茨基(Bettina Pousttchi)的「世界時鐘」和年輕藝術家朱麗晴的「刹那之間」。
紋飾是元代青花瓷器的美感重點,題材內容包含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及人物故事等等,其中不乏龍、鳳、麒麟或獅子等祥禽異獸,如本期所要賞析的青花大盤即是此類作品。
「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自1993年舉辦以來,已吸引超過四百萬訪客參與,今年參展作品不僅更多樣,而且聚焦探討遷徙、移民、環境保護、原住民權益、政治危機等議題,展現人文關懷視角,並藉由對藝術的凝視,讓人們對身處的世界產生更深省思。
震旦博物館於2024年6月4日至6月30日期間,特別呈現藝術家許宏翔的最新個展「逍遙」。這是藝術家在上海的首次個展,也是藝術家繼2021年在湖北美術館個展「熱土野望」、2023年在謝子龍影像藝術館個展「新開鋪、黑石鋪、大托鋪」之後,第三次在美術館/博物館機構舉辦大型個展,是藝術家新的藝術創作實踐的一個重要案例。
2024年10月將迎來震旦博物館11週年慶,自年初至今已舉辦五檔展覽,涵蓋70至90年代不同閱歷的藝術家,接待來自不同地區的觀眾感受傳統與現代的藝術魅力。這些展覽不僅讓觀眾領略當代藝術的新風貌,也為藝術家們提供一個展示的平台,打破藝術與大眾之間的隔閡,也讓觀眾能夠輕鬆走進博物館。
震旦博物館自A2空間開放以來,結合常設展與特展不斷為公眾帶來豐富的公共教育活動。基於綜合性博物館的定位,震旦博物館將「教育」作為重要發展目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