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
週一~週五08:30-18:00
漢代玉器是在戰國晚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形制功能集早期玉雕之大成,除了劍飾玉、組佩飾及喪葬玉臻至成熟之外,玉帶鉤、動物玉雕、玉質器皿及大型玉璧也呈現出多采多姿的風貌。
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礎上面發展而來的,當陶工逐漸掌握土質成分與瓷器顏色的關係後,改良窯工程技術,降低胎土的鐵質含量,表面釉層幾乎沒有什麼呈色劑,即能燒出白淨的顏色。
黑釉瓷和青瓷屬於不同的色系,但是二者的呈色劑皆為鐵元素。青瓷的鐵質含量較低,若在釉料中加重含鐵量,燒成的釉色越深,到達某個比例即能產生黑色的釉面,所以說黑釉瓷是在青瓷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春秋玉器介於西周與戰國之間,除了具有承先啟後的過渡期風格之外,也有獨特的自體性特色。本書蒐羅290組件春秋時期玉器,品類包含禮瑞用器、喪葬用器、佩飾用器、嵌飾用器、兵器用玉、似玉材質及改形玉器等等,內容頗為豐富。
永樂和宣德時期的青花產品風格極為相近,世人普遍存在著「永宣不分」的看法。近年得力於考古工作的推展,發掘出永樂官窯遺址,除了讓我們可以重新認識永樂瓷器之外,也為此一時期的青花瓷器提供鑑定的依據。
耀州窯位於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因為宋代劃歸耀州而得名。此窯創燒於唐代的時候,以生產三彩器為主,兼燒黑釉、白釉、青釉、茶葉末釉及素胎黑花瓷,後來受到越窯青瓷流行的影響,到了五代轉而以燒造青瓷為主,產品享譽各地,不僅成為中國古代北方青瓷的代表,也影響其他地區的瓷業發展,構成一個分布廣泛的耀州窯系。本文擇取各階段的代表作品,介紹此一窯系的特色。
西周玉器在商代晚期的基礎上面繼續發展,尤其重視玉器在禮制與德性方面的意義,器形紋飾迥異於前,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本書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孫慶偉教授所執筆,書中收錄震旦博物館與其他公私收藏的西周玉器二百五十三組件,分為禮瑞用玉、佩飾用玉、喪葬用玉、似玉材質、改形玉器五項,並附導論一篇,內容豐富,論述精采,引領讀者綜覽西周玉器的文化內涵。
秘色瓷是晚唐——北宋時期越窯生產的高級青瓷,製作過程嚴謹特殊,釉色與眾不同,是皇室宮廷專屬的貢器,不僅「臣庶不能用」,一般人也很難見到,是中國陶瓷史上最美麗的迷團。本文根據考古資料選取若干精品,帶領讀者一睹秘色瓷的風采。
古代瓷器於東漢晚期成熟後,以青瓷為主要的品類,到了唐代白瓷逐漸成熟,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之外,還有黑釉、三彩、絞胎、加彩及釉下彩繪等陶瓷各擅勝場。
牛年到,鴻運到,揮別過去的紛擾不安,期許今年新氣象。本年度的專欄延續去年的陶瓷規劃,以宋代為主題,循序漸進的介紹兩宋時期與遼代陶瓷的特色。首篇依照慣例,為大家介紹年度桌曆圖版,以明清時期的彩繪瓷祝福大家新年快樂。
對於中國古代器物的學習和認識,離不開對其材料、工藝、造型、紋飾的分析,這是認識和形成概念的基礎。在此基礎之上,對於古代器物的深層次理解,則是需要透物見人,釐清古代工匠的創作和設計理念,從而達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效果。
唐代國力強盛,對外採取開放態度,尤其重視西域的經營與海外貿易,中外交流十分密切,許多來自波斯、粟特、大食、突厥、天竺及回鶻等地的異國人士紛至沓來,定居長安與其他城市。
本書是震旦集團配合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震旦館開展所編撰的專冊,內容由資深文物工作者吳棠海先生執筆,分為「看玉、讀玉、解玉」三大單元,依序介紹古代玉器的基本特徵、歷代玉器的發展概況,以及古代玉器的創意美學。文字淺顯,內容精采豐富,引領讀者輕鬆體會古代玉器的精髓,是參訪上海世博震旦館之前,不能不讀的好書,值得愛玉者珍藏。
唐代知名窯場,除了邢窯、越窯、鞏縣窯及黃堡窯之外,長沙窯也十分重要。此窯創燒於唐代,五代以後衰落,窯址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銅官鎮至石渚湖一帶,亦稱「銅官窯」。
明代於景德鎮設立御器廠,專門燒造宮廷用瓷,青花瓷器在朝廷的支持下發展,胎體和釉料都有長足的進步,除了產量龐大之外,造型、紋飾及鈷藍顏色也會隨著內外環境的更迭而改變,展現豐富多元的面貌。本書收錄明青花瓷器94件,以圖文並陳的方式細加說明各器的特色。書前導論由古器物學專家吳棠海先生執筆,提綱挈領的敘述明代青花瓷的演變過程,與鈷料、筆觸、紋飾、年款等各項特色,帶領讀者進入明代青花瓷的殿堂。
唐代加彩俑屬於陶胎加彩之類,常被納入廣義的「彩繪陶」中,這個傳統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經過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已經十分成熟。
元代是青花瓷器興起的年代,雖然生產時間不長,成品卻廣銷中國及海外各地,深受國內外人士的喜愛。但因當時外銷數量較多,導致國內藏品的數量不及國外豐富,所以國人對於元代青花瓷器並不熟悉。
唐三彩主要作為陪葬用的明器,或是遠銷海外的貿易商品,部分器物可能也供日常使用,產品造型包含器皿、模型、人物及動物等等,本文選取龍耳瓶、仕女俑、天王俑、駱駝及圓盤等品類,介紹唐代三彩器的特色。
青花瓷崛起於元代中晚期,以「白地藍花」的特殊美感風靡海內外,成為宮庭用器、民生用品及外銷市場的重要品類,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獨樹一幟的地位。本書蒐集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與其他相關彩瓷共計70件,分為元代青花、明代青花、清代青花、青花與其他彩類等四大單元。每個單元皆有一篇概論作為簡介,圖版部分附加文字說明,書前收錄吳棠海先生的專文《古器物學研究——青花瓷器初探》,是認識中國古代青花瓷器不可錯過的著作。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盛世王朝,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藝術成就卓越,陶瓷作為古代重要的工藝,也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出全新的風貌,以白瓷、黑釉瓷、青瓷、三彩器及加彩器為主要的品類。
陶俑是中國古代喪葬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一類器物,它的使用歷史十分悠久,是記錄當時社會生活及思想史的重要研究物件。縱觀中國的陶俑發展史,漢代和唐代是比較突出的兩個時代。漢代是陶俑發展歷史中十分重要的整合期,它一方面繼承了秦朝的制陶經驗,同時又根據時代所特有的文化背景創造出了新的類型和品類,且不同地域的陶俑也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