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
週一~週五08:30-18:00
中國玉器發展到了魏晉南北朝,數量大幅減少,直到隋唐以後才重新蓬勃起來。此時的玉器受到外來文化、文人品味及庶民文化的影響,以服飾玉、陳設器、仿古玉、吉祥玉、把玩器及嵌飾器等品類為主體,呈現實用性與生活化的新風格。
在眾多的元代青花瓷裡,「執壺」雖然不像青花大盤、大罐那麼突出而顯眼,卻也是這個時代頗富特色的品類之一。使用者以手握持壺柄或壺體,將壺內的液體倒出來,體型不至於太大。
漢代玉器是在戰國晚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形制功能集早期玉雕之大成,除了劍飾玉、組佩飾及喪葬玉臻至成熟之外,玉帶鉤、動物玉雕、玉質器皿及大型玉璧也呈現出多采多姿的風貌。本書收錄漢代玉器224組件,內容分為禮瑞用玉、喪葬用玉、佩飾用玉、人物造形、動物造形、飲食用器、嵌飾用玉、璽印、劍飾用玉、似玉材質及改形玉器等類,導論和分說明皆由北京大學考古學博士蔡慶良先生所執筆,深入淺出的分析漢代玉器獨樹一格的美感。
青花瓷是元代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許多大型器物透過傳統絲路和海上航線運送到伊斯蘭地區,其中既有知名的青花大罐和青花大瓶,也有尺寸龐大、器身厚重、裝飾華美的青花大盤。
元代青花的造型頗為豐富,既有中原本土的傳統器類,也有草原民族的特殊風情,或是配合市場需求,吸收異國元素而產生的新形制,如多棱形的器物即是受到伊斯蘭文化影響的產物。
宣德青花瓷是古代陶瓷史上的名品,大器雄偉渾厚,小器精巧玲瓏,既有與永樂時期相仿的扁瓶、執壺、燭臺等作品,也有反映明宣宗個人生活情趣的用具,釉彩運用多元,官窯製器皆書寫帝王年號款識,短短十年,成就十分輝煌。本書收錄宣德青花瓷器與其相關器物82件,以圖文並陳的方式說明各器的特色。書前導論由資深研究者吳棠海先生執筆,從古器物學的角度介紹宣德青花瓷的特色,是文物愛好者不可錯過的專業參考書。
四方扁壺是從元代開始出現的新品類,因為壺體上面附有四個繫耳,所以又被稱為「四繫扁壺」,此類器物的形制可能來源於遊牧民族所使用的皮製容器,因此被視為草原文化的反映。
元代青花大罐除了直口無耳的款式之外,還有盤口雙耳的類型,而其器耳又可分為雙魚耳或雙獅耳二類,因為雙魚耳大罐的主要紋飾偏向統一且少有變化,故本文以雙獅耳罐為例說明。
震旦博物館出版玉器發展史系列叢書——《商代玉器》,圖錄共收錄商代玉器二百餘件,以震旦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山西博物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以及其他收藏者的藏品為主。
「大罐」泛指體型碩大的瓷罐,為元代青花瓷裡頗富特色的品類之一,原本罐口配有蓋子,應該稱為「蓋罐」,但是因為大部分的器蓋都已經遺失了,所以依照罐體的尺寸稱之為大罐。
梅瓶興起於宋代,北方窯場和南方窯場都有生產,瓶身高矮胖瘦並不一致,表面裝飾技法多元,常用白色、黑色及青色等釉彩,搭配剔、刻、劃、繪等工藝技術製作各種圖案作為裝飾。
古代陶瓷注重美感的呈現,長久以來發展出印花、刻花、塑貼、繪畫及釉彩等裝飾技法。到了元代,青花瓷以筆繪紋飾為主,部分器物加上模印、線刻、塑貼等工藝,形成豐富的紋樣。
震旦博物館文創商店位於博物館一樓,商品涵蓋從古器物學到創意美學,從學術走向生活,以收藏為概念傳遞新的藝術化生活方式,給觀眾帶來新鮮獨特的審美體驗。
對於中國古代器物的學習和認識,離不開對其材料、工藝、造型、紋飾的分析,這是認識和形成概念的基礎。在此基礎之上,對於古代器物的深層次理解,則是需要透物見人,釐清古代工匠的創作和設計理念,從而達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效果。
東亞地區是中國古代陶瓷的外銷市場,尤其日本地區經由商貿往來或文化交流的陶瓷數量頗為豐富,在沖繩縣、福岡縣、福井縣、熊本縣、和歌山縣等地,都有元代青花瓷的破片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