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
週一~週五08:30-18:00
粉彩是受琺瑯彩影響而產生的新彩類,它在原來的五彩顏料中加入玻璃白粉,施彩之後,用筆塗繪出濃淡的色調,經700°C烘烤而成,具有粉嫩柔和的效果及深淺漸層推移的立體感。
震旦博物館出版玉器發展史系列叢書——《商代玉器》,圖錄共收錄商代玉器二百餘件,以震旦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山西博物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以及其他收藏者的藏品為主。《商代玉器》作者為故宮博物院助理研究員蔡慶良博士,專攻中國上古玉器,曾為本館叢書《漢代玉器》執筆。以在藝術史與考古學的根基上,探討商代玉器,專論中特別介紹商代出土玉器的情況,並以古器物學研究方法討論商代玉器,同時以美術史風格分析的觀點分析商代玉器的風格特徵,並剖析商代玉器製作者的藝術標的及技巧。
「五彩」不限五色,泛指用多種顏料繪畫紋飾的彩繪瓷,可依照彩料的燒製溫度分為二類,其一為完全使用低溫彩料的釉上五彩,其二為高溫青花與低溫彩料搭配使用的青花五彩。
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以前,位於東北地區的史前文化,以規模宏大、布局嚴謹的祭壇、女神廟、積石塚著稱於世。此地的玉器數量豐富,造形紋飾獨具一格,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北玉器的代表。本書由資深研究者吳棠海先生執筆,書中收錄紅山玉器310組件,分為龍獸造形、神人獸像、象生動物、勾雲形佩、蹄形玉器、裝飾用玉、玉石工具、似玉材質及改形玉器九個單元,並撰寫導論一篇,詳細闡述紅山文化玉器的特色,為紅山玉器的研究開闢新的方向,是學習鑑定、品味欣賞及深入研究的參考書籍,值得仔細研讀與收藏。
琺瑯彩料本來由國外進口,早期主要用於裝飾銅胎器物,清代康熙時期將琺瑯彩料繪製於瓷胎上,創燒出瓷胎畫琺瑯之新品類,雍正、乾隆二朝精益求精,是宮廷專屬的高檔瓷器。
對於中國古代器物的學習和認識,離不開對其材料、工藝、造型、紋飾的分析,這是認識和形成概念的基礎。在此基礎之上,對於古代器物的深層次理解,則是需要透物見人,釐清古代工匠的創作和設計理念,從而達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效果。這需要將料、工、形、紋四大要素綜合起來,多角度、全方位剖析,方可達到深化學習的目的。本書基於震旦博物館「玉見設計——中國古玉形紋設計特展」,幫助讀者將古人的智慧從玉器中提煉出來,結合從新石器時代至漢代的具體實物,舉例分析,總結出依料施工、角度取像、樣稿組裝、一元多式四大設計理念,詳細闡述古人治玉時的邏輯和思維方式,使讀者真正讀懂古人思維,深入認識器物,同時亦能夠激發當今設計人才之創意靈感。
低溫釉彩是以鉛化合物為釉料的助熔劑,再加入金屬著色劑燒製而成的。此類彩釉起源於漢代綠釉陶與褐釉陶,唐宋時期發展出多樣化的色彩,燒成唐三彩、遼三彩及金三彩等器物。
本書是震旦集團配合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震旦館開展所編撰的專冊,內容由資深文物工作者吳棠海先生執筆,分為「看玉、讀玉、解玉」三大單元,依序介紹古代玉器的基本特徵、歷代玉器的發展概況,以及古代玉器的創意美學。文字淺顯,內容精采豐富,引領讀者輕鬆體會古代玉器的精髓,是參訪上海世博震旦館之前,不能不讀的好書,值得愛玉者珍藏。
釉上彩以低溫焙燒法定色,釉下彩則需高溫還原氣氛才能顯現最佳色澤,二者本來分屬不同的品類,但是明代窯工將它們搭配使用,燒造出兼具釉上彩和釉下彩的青花五彩與鬥彩。
永樂和宣德時期的青花產品風格極為相近,世人普遍存在著「永宣不分」的看法。近年得力於考古工作的推展,發掘出永樂官窯遺址,除了讓我們可以重新認識永樂瓷器之外,也為此一時期的青花瓷器提供鑑定的依據。本書收錄永樂青花瓷器87件,以圖文並陳的方式細加說明各器的特色。書前導論由古器物學專家吳棠海先生執筆,提綱挈領地敘述永樂青花瓷器的胎釉質地、製作工法及造型紋飾等各項特色,帶領讀者進入永樂青花瓷器的世界。
釉上彩繪瓷屬於低溫彩繪,其做法是先在坯胎上面施釉,高溫燒成白瓷,再用其他顏料繪畫紋飾,低溫燒製成紋。由於紋飾位於釉層上方而得名,亦因多色彩料而稱之為「釉上五彩」。
明代於景德鎮設立御器廠,專門燒造宮廷用瓷,青花瓷器在朝廷的支持下發展,胎體和釉料都有長足的進步,除了產量龐大之外,造型、紋飾及鈷藍顏色也會隨著內外環境的更迭而改變,展現豐富多元的面貌。
釉下彩繪瓷的做法是在素坯表面繪畫紋飾,施加釉料之後燒成的瓷器,因為紋飾位於釉層下方而得名。此一彩類起源於三國東吳時期,成熟於唐代長沙窯,並往下傳承到元明清三代。
遠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先民們即用彩繪裝飾陶器,到了唐宋時期,長沙窯、越窯及磁州窯相繼使用彩繪裝飾陶瓷,尤其後者引入純熟的繪畫技法,為彩繪瓷的發展揭開良好的序幕。
龍騰虎嘯,臘盡春回,展望新年,大家都有特別的期許和願望。本專欄延續去年的規劃,以元明清彩繪瓷為主題,介紹青花、釉裡紅、五彩、鬥彩、粉彩及琺瑯彩等品類的發展概況。首篇依照慣例,為大家介紹年度桌曆圖版,祝福大家新年快樂。
青花瓷崛起於元代中晚期,以「白地藍花」的特殊美感風靡海內外,成為宮庭用器、民生用品及外銷市場的重要品類,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獨樹一幟的地位。本書蒐集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與其他相關彩瓷共計70件,分為元代青花、明代青花、清代青花、青花與其他彩類等四大單元。每個單元皆有一篇概論作為簡介,圖版部分附加文字說明,書前收錄吳棠海先生的專文《古器物學研究—青花瓷器初探》,是認識中國古代青花瓷器不可錯過的著作。
江西省景德鎮是著名的千年瓷都,相傳此地的陶瓷業起源於漢代,到了南北朝晚期的陳朝開始聲名遠播,唐、五代時期景德鎮陶瓷工藝逐漸成熟,以燒製青瓷和白瓷為主。
陶俑是中國古代喪葬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一類器物,它的使用歷史十分悠久,是記錄當時社會生活及思想史的重要研究物件。縱觀中國的陶俑發展史,漢代和唐代是比較突出的兩個時代。漢代是陶俑發展歷史中十分重要的整合期,它一方面繼承了秦朝的製陶經驗,同時又根據時代所特有的文化背景創造出了新的類型和品類,且不同地域的陶俑也各具特色。東漢之後,由於戰亂及政策的改變,陶俑的發展出現了小幅回落。至唐代又重啟了新篇章。唐代陶俑的興盛同其社會背景有著密切關聯,社會環境的統一安定造就了經濟的發展。於此同時,厚葬之風又再度興起,陶俑作為喪葬禮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得到長足發展。本書收錄震旦博物館收藏的漢唐彩繪陶俑48組件,導論部分由尋婧元博士撰寫,簡述了漢代及唐代彩繪陶俑的時代風格和地域分佈,讀者可以藉由此書窺視漢唐時期人們的生活面貌和思想信仰。
三彩器屬於低溫釉彩之類,因為釉料之中以鉛化合物為助熔劑,並加入銅、鐵、鈷、錳、銻等金屬氧化物作為呈色劑,即可燒製出繽紛的釉彩。
上海震旦博物館座落於黃浦江畔,館體建築由安藤忠雄所設計,館內收藏玉器、陶瓷器、佛像及畫像石刻等古代文物,倡導以「料工形紋」為核心的古器物學研究,推廣古代器物的藝術鑑賞,將古物之美融入現代生活中,力行生活美學的實踐。本書是上海震旦博物館的開幕館藏圖錄,書中收錄88組件的館藏珍品,展閱此書猶如打開文化的寶盒,文物精粹盡收眼底,值得收藏與閱覽。
遼代是契丹族在中國北方建立的政權,時間約在五代~北宋時期,與中原漢地及西域各國都有密切的關係。契丹人在文化上兼容並蓄,學習漢人設窯燒造陶瓷,開創出獨樹一格的陶瓷藝術。
中國玉器發展到了魏晉南北朝,數量大幅減少,直到隋唐以後才重新蓬勃起來。此時的玉器受到外來文化、文人品味及庶民文化的影響,以服飾玉、陳設器、仿古玉、吉祥玉、把玩器及嵌飾器等品類為主體,呈現實用性與生活化的新風格。
磁州窯是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間窯場,窯址主要分布在河北省磁縣觀台鎮和邯鄲市彭城鎮二地。磁縣古屬磁州,故稱「磁州窯」,而彭城鎮曾與景德鎮並稱於世(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可見磁州窯在陶瓷史的地位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