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
週一~週五08:30-18:00
為感謝社會大眾長久以來對震旦博物館的厚愛與支持,2025年震旦博物館會員卡全新升級!本次升級,旨在開啟更多與觀眾之間的文化對話,邀您深入探索館藏文物的靈動美感,體驗古今交融的藝術魅力。
震旦博物館於10月初在A2空間迎來最新特展「無何有之鄉—鄭在東個展」(圖一)。此次展覽由震旦博物館主辦,LIANG PROJECT協辦,展出藝術家鄭在東近20年間創作的作品。共分為四個系列:山水油畫、黑色水墨、早期肖像、近期文人靜物系列。
震旦博物館於12月底在A2空間迎來最新特展《浮生巴黎——亨利‧德‧圖盧茲-羅特列克全球巡迴藝術大展》(圖一)。本次展覽由北京文澤時代文化藝術有限公司、上海震旦博物館、北京聖軒文化集團有限公司主辦
上海震旦博物館於2025年5月16日起在五樓古器物學研究中心展廳開展「靈光:新石器時代玉器特展」,共計展出兩百餘件玉器精品,覆蓋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時期及齊家文化,呈現新石器時代「四大文化譜系」的玉器之美。
震旦博物館文創商店位於博物館一樓,商品涵蓋從古器物學到創意美學,從學術走向生活,以收藏為概念傳遞新的藝術化生活方式,給觀眾帶來新鮮獨特的審美體驗。
震旦博物館文創商店位於博物館一樓,商品涵蓋從古器物學到創意美學,從學術走向生活,以收藏為概念傳遞新的藝術化生活方式,給觀眾帶來新鮮獨特的審美體驗。
震旦博物館是震旦集團回饋社會的一項文化志業。秉承對中華文化「保護、傳承、奉獻」的理念,集典藏、研究、展覽、營運、傳揚為一體,從古器物學的角度對文物進行解析研究,自2013年開館以來,已迎接無數觀眾前來參觀,多角度、多面向的揭示歷史文物的豐富內涵。2023年10月,震旦博物館迎來十週年,舉辦一系列館慶活動,帶領觀眾走進震旦博物館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震旦博物館出版叢書由海峽兩岸的學界人士共同組成研究團隊,致力於古器物學的研究並推廣古器物的鑒賞方法,現已出版館藏精選系列、玉器發展史系列、館藏合作系列、鑒賞研究系列等專書,皆是深入淺出、易學好懂的實用工具書。
青花瓷崛起於元代中晚期,以「白地藍花」的特殊美感風靡海內外,成為宮庭用器、民生用品及外銷市場的重要品類,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獨樹一幟的地位。本書蒐集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與其他相關彩瓷共計70件,分為元代青花、明代青花、清代青花、青花與其他彩類等四大單元。每個單元皆有一篇概論作為簡介,圖版部分附加文字說明,書前收錄吳棠海先生的專文《古器物學研究—青花瓷器初探》,是認識中國古代青花瓷器不可錯過的著作。
青花瓷崛起於元代中晚期,以「白地藍花」的特殊美感風靡海內外,成為宮庭用器、民生用品及外銷市場的重要品類,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獨樹一幟的地位。本書蒐集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與其他相關彩瓷共計70件,分為元代青花、明代青花、清代青花、青花與其他彩類等四大單元。每個單元皆有一篇概論作為簡介,圖版部分附加文字說明,書前收錄吳棠海先生的專文《古器物學研究—青花瓷器初探》,是認識中國古代青花瓷器不可錯過的著作。
青花瓷崛起於元代中晚期,以「白地藍花」的特殊美感風靡海內外,成為宮庭用器、民生用品及外銷市場的重要品類,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獨樹一幟的地位。本書蒐集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與其他相關彩瓷共計70件,分為元代青花、明代青花、清代青花、青花與其他彩類等四大單元。每個單元皆有一篇概論作為簡介,圖版部分附加文字說明,書前收錄吳棠海先生的專文《古器物學研究——青花瓷器初探》,是認識中國古代青花瓷器不可錯過的著作。
本書是震旦集團配合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震旦館開展所編撰的專冊,內容由資深文物工作者吳棠海先生執筆,分為「看玉、讀玉、解玉」三大單元,依序介紹古代玉器的基本特徵、歷代玉器的發展概況,以及古代玉器的創意美學。文字淺顯,內容精采豐富,引領讀者輕鬆體會古代玉器的精髓,是參訪上海世博震旦館之前,不能不讀的好書,值得愛玉者珍藏。
本書是震旦集團配合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震旦館開展所編撰的專冊,內容由資深文物工作者吳棠海先生執筆,分為「看玉、讀玉、解玉」三大單元,依序介紹古代玉器的基本特徵、歷代玉器的發展概況,以及古代玉器的創意美學。文字淺顯,內容精采豐富,引領讀者輕鬆體會古代玉器的精髓,是參訪上海世博震旦館之前,不能不讀的好書,值得愛玉者珍藏。
西周玉器在商代晚期的基礎上面繼續發展,尤其重視玉器在禮制與德性方面的意義,器形紋飾迥異於前,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本書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孫慶偉教授所執筆,書中收錄震旦博物館與其他公私收藏的西周玉器二百五十三組件,分為禮瑞用玉、佩飾用玉、喪葬用玉、似玉材質、改形玉器五項,並附導論一篇,內容豐富,論述精采,引領讀者綜覽西周玉器的文化內涵。
西周玉器在商代晚期的基礎上面繼續發展,尤其重視玉器在禮制與德性方面的意義,器形紋飾迥異於前,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本書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孫慶偉教授所執筆,書中收錄震旦博物館與其他公私收藏的西周玉器二百五十三組件,分為禮瑞用玉、佩飾用玉、喪葬用玉、似玉材質、改形玉器五項,並附導論一篇,內容豐富,論述精采,引領讀者綜覽西周玉器的文化內涵。
西周玉器在商代晚期的基礎上面繼續發展,尤其重視玉器在禮制與德性方面的意義,器形紋飾迥異於前,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本書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孫慶偉教授所執筆,書中收錄震旦博物館與其他公私收藏的西周玉器二百五十三組件,分為禮瑞用玉、佩飾用玉、喪葬用玉、似玉材質、改形玉器五項,並附導論一篇,內容豐富,論述精采,引領讀者綜覽西周玉器的文化內涵。
西周玉器在商代晚期的基礎上面繼續發展,尤其重視玉器在禮制與德性方面的意義,器形紋飾迥異於前,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本書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孫慶偉教授所執筆,書中收錄震旦藝術博物館與其他公私收藏的西周玉器二百五十三組件,分為禮瑞用玉、佩飾用玉、喪葬用玉、似玉材質、改形玉器五項,並附導論一篇,內容豐富,論述精采,引領讀者綜覽西周玉器的文化內涵。
上海震旦博物館座落於黃浦江畔,館體建築由安藤忠雄所設計,館內收藏玉器、陶瓷器、佛像及畫像石刻等古代文物,倡導以「料工形紋」為核心的古器物學研究,推廣古代器物的藝術鑑賞,將古物之美融入現代生活中,力行生活美學的實踐。本書是上海震旦博物館的開幕館藏圖錄,書中收錄88組件的館藏珍品,展閱此書猶如打開文化的寶盒,文物精粹盡收眼底,值得收藏與閱覽。
上海震旦博物館座落於黃浦江畔,館體建築由安藤忠雄所設計,館內收藏玉器、陶瓷器、佛像及畫像石刻等古代文物,倡導以「料工形紋」為核心的古器物學研究
上海震旦博物館座落於黃浦江畔,館體建築由安藤忠雄所設計,館內收藏玉器、陶瓷器、佛像及畫像石刻等古代文物,倡導以「料工形紋」為核心的古器物學研究,推廣古代器物的藝術鑑賞,將古物之美融入現代生活中,力行生活美學的實踐。本書是上海震旦博物館的開幕館藏圖錄,書中收錄88組件的館藏珍品,展閱此書猶如打開文化的寶盒,文物精粹盡收眼底,值得收藏與閱覽。
陶俑是中國古代喪葬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一類器物,它的使用歷史十分悠久,是記錄當時社會生活及思想史的重要研究物件。縱觀中國的陶俑發展史,漢代和唐代是比較突出的兩個時代。漢代是陶俑發展歷史中十分重要的整合期,它一方面繼承了秦朝的制陶經驗,同時又根據時代所特有的文化背景創造出了新的類型和品類,且不同地域的陶俑也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