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
週一~週五08:30-18:00
震旦博物館致力於古器物學的研究和推廣,運用玉器、陶瓷器、佛教造像等收藏,發展出一套以「料、工、形、紋」為核心的古器物學方法及理論,多年來透過博物館的營運平台,以多元化的模式和社會大眾接軌,尤其重視與高等學校之間的館校合作,陸續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及廣州美術學院等單位,建立深度的合作關係。
位於陸家嘴濱江的震旦博物館一直以古器物的藏品而聞名,自2013年10月開館以來便受到各方矚目。在迎來7週年之際,震旦博物館A2空間正式對外開放,首展「民‧潮——月份牌珍稀畫稿與二十世紀時尚潮流展」,攜手知名歌手張信哲共同呈現1910~1950年代的時尚風潮,展品內容包括60餘件「月份牌畫」及40餘件/套旗袍服飾,現代化的展示方式及當代藝術家和設計師共同致敬經典,重溫老上海的時代記憶。
永樂青花瓷裡有不少「扁壺」或「扁瓶」的器類,具體造型各不相同,如前幾期所欣賞的突臍式大扁壺、葫蘆扁壺、敞口無耳扁壺及本期所要介紹的雙耳扁壺,都是永樂時期的主要類型。
永樂時期的窯業發展比早期進步,尤其官窯產品更是精益求精,對於製作器身寬窄變化較多的品類而言,並不困難,而且常有佳作出現,如本期所要賞析的青花葫蘆扁壺即是此類作品。
青花瓷器以紋飾為重點,相同的品類既可用同一題材裝飾,也能繪上相異的圖案,這種「同形、異紋」的現象,筆者稱之為「一元多式」,如本期所要賞析的青花穿蓮龍紋扁壺與上期的青地白花波濤龍紋扁壺正是此類設計。
青花瓷器主要以筆繪方式製作紋飾,部分器物結合「貼、塑、刻、劃」等胎體工藝技法來豐富紋飾的表現,如本期所要欣賞的明永樂時期青地白花波濤龍紋扁瓶即是其中一例。
現代博物館自成立之初即是全社會的重要教育資源,博物館需要向大眾傳遞正確知識,同時也是理論思想的研究產出地。
在今年1月號裡為大家介紹了漢代圓雕動物玉器的分類和基本情況,本期則詳細展開論述,探討它們的功能與象徵意義。就目前存世的漢代圓雕動物而論,除少數幾件出土器物之外,絕大多數沒有詳細出土資訊。同功能研究最為密切的出土環境及器物間組合關係,大多無法獲取。即便是現存的出土器物,其埋藏原生環境也遭到擾動或不同程度的破壞。
在結束了相當長的一段動盪時期之後,統一的漢王朝迎來了經濟與文化的全面發展。在玉器製作方面,由於和西域地區交流的逐步加深,方便了優質玉料輸入,同時治玉工具和技術也取得了長足進步,使得漢代成為中國古代玉器史上的一座高峰。新的品類、造型、紋飾被運用到玉器加工中去,特別是在立體化表現方面,漢代玉工採用多種設計語言,讓這一時期無論圓雕或平雕玉器都體現出前所未有的神韻。
2021年,除常設館藏文物展之外,震旦博物館於全新的A2空間和藝文廳空間共推出五檔特別展覽。震旦博物館致力於研究和推廣傳統歷史文化的同時,也不斷嘗試從近現代藝術、時尚設計等角度進行展覽展示,由執行長黃聖智策劃,帶領博物館團隊提供觀眾更多維度的文化體驗。
「國際博物館日」這個為激發博物館的創造性發展,並鼓勵世界公眾關注博物館活動而設立的節日,從1992年第一屆開始,走至今日已有將近30個年頭。這一節日既是對博物館界自身的超越,也是面向社會公眾的盛宴。而2020年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Museums for Equal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圖一)
上海震旦博物館於2025年5月16日起在五樓古器物學研究中心展廳開展「靈光:新石器時代玉器特展」,共計展出兩百餘件玉器精品,覆蓋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時期及齊家文化,呈現新石器時代「四大文化譜系」的玉器之美。
《郝量:辟雍》展於2019年3月24日至2019年7月21日在震旦博物館舉行,本次展覽是青年藝術家郝量在上海的第一次個展,也是其創作首次與文物收藏的對話與碰撞,本次展覽作品中充滿著對傳統與現代的探討、反思及融合。
每年的12月5日這一天被聯合國設立為國際志工日,以紀念志工們在推動社會進步和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志工也被稱為義工,聯合國對其定義為:「是不以利益、金錢、揚名為目的,而是為了近鄰乃至世界進行貢獻活動者。」
2023年9月,由上海市歸國華僑聯合會指導,上海市華僑收藏協會主辦,上海春華百合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協辦的「大吉中華—迎國慶上海僑界收藏宋元時代吉州窯瓷器暨標本展」,於9月23日至10月22日,在震旦博物館A2館舉行。展覽被分為「茶禪一味、士人文化、民俗風情、效法百工和標本拾遺」五大主題,展演吉州窯所具有的文化內涵,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展示上海僑界收藏的風采。
2004年的一個夜晚,一隻小狐狸踏入了倫敦國家肖像美術館,在館舍內四處遊走、探索,最後於一幅肖像畫前進入了夢鄉。這是一個行為藝術作品,被定名為《夜巡》,與倫勃朗的著名油畫作品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