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
週一~週五08:30-18:00
蒙古族人發跡於漠北的大草原,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十三世紀開始到處征戰,打通東西方的陸上通道,元朝建立以後,中亞和西亞各族人紛紛進入中原,形成多元民族的社會。
東亞地區是中國古代陶瓷的外銷市場,尤其日本地區經由商貿往來或文化交流的陶瓷數量頗為豐富,在沖繩縣、福岡縣、福井縣、熊本縣、和歌山縣等地,都有元代青花瓷的破片出土。
元代青花主要由景德鎮地區燒造,此地的產瓷歷史十分悠久,唐宋時期北人南遷之後,各地工匠在此匯聚和交流,將景德鎮打造成製瓷重鎮,也為元青花的生產提供了深厚的傳統基礎。
青釉是以鐵為著色劑,透過還原焰燒製而成的高溫釉,自東漢晚期創燒成功以來,在各代工匠的努力下,產量豐富,精品迭出,可說是中國陶瓷史上最早出現、歷代不絕的主流產品。
藍釉是以鈷為著色劑所燒製的釉色,此一著色劑的運用始見於唐代,以鈷為著色劑燒製藍斑或藍彩。元代除了用鈷料繪畫青花之外,也將其加入釉中調成藍釉,燒成藍地白花之圖樣。
「釉」是覆蓋在陶瓷器表面的玻璃薄層,如果在釉料裡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不同的溫度與焰性燒造之後,能夠產生相異的色澤,自古以來就是保護胎體、美化陶瓷的方式。
「釉」是覆蓋在陶瓷器表面的玻璃薄層,如果在釉料裡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不同的溫度與焰性燒造之後,能夠產生相異的色澤,自古以來就是保護胎體、美化陶瓷的方式。
元代開始製作青花瓷時,纏枝花卉即是主要的紋飾題材,明代洪武、永樂及宣德時期都延續此一傳統,但在花卉種類與繪畫技法上加以變化,配合器形塑造出不同的風格。
明清時期的筆記小說盛傳宣德皇帝酷愛鬥蟋蟀的故事,但是正史未見記載,故宮博物院裡的清宮舊藏也沒有相關器物,直到考古人員從景德鎮珠山官窯遺址的宣德瓷片堆積裡,復原出許多青花蟋蟀罐,才印證了宣德皇帝的促織之好,也讓我們見識到這一品類的廬山真面目。以下從紋飾分類的角度敘述宣德青花蟋蟀罐的形紋設計。
彩繪瓷從元代興起之後,經歷了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元代以青花、釉裡紅等釉下彩繪為主,明代一方面發展低溫釉料彩繪瓷,另一方面將青花與釉上彩繪結合,產生五彩及鬥彩。
粉彩是受琺瑯彩影響而產生的新彩類,它在原來的五彩顏料中加入玻璃白粉,施彩之後,用筆塗繪出濃淡的色調,經700°C烘烤而成,具有粉嫩柔和的效果及深淺漸層推移的立體感。
低溫釉彩是以鉛化合物為釉料的助熔劑,再加入金屬著色劑燒製而成的。此類彩釉起源於漢代綠釉陶與褐釉陶,唐宋時期發展出多樣化的色彩,燒成唐三彩、遼三彩及金三彩等器物。
釉上彩以低溫焙燒法定色,釉下彩則需高溫還原氣氛才能顯現最佳色澤,二者本來分屬不同的品類,但是明代窯工將它們搭配使用,燒造出兼具釉上彩和釉下彩的青花五彩與鬥彩。
釉上彩繪瓷屬於低溫彩繪,其做法是先在坯胎上面施釉,高溫燒成白瓷,再用其他顏料繪畫紋飾,低溫燒製成紋。由於紋飾位於釉層上方而得名,亦因多色彩料而稱之為「釉上五彩」。
釉下彩繪瓷的做法是在素坯表面繪畫紋飾,施加釉料之後燒成的瓷器,因為紋飾位於釉層下方而得名。此一彩類起源於三國東吳時期,成熟於唐代長沙窯,並往下傳承到元明清三代。
乾隆皇帝在位時間長達六十年之久,國力強盛,經濟繁榮,與康熙、雍正二朝並稱康雍乾盛世。由於乾隆皇帝個人雅好文物藝術,十分重視陶瓷器的生產,因此瓷業發展欣欣向榮。
雍正皇帝是一位頗負盛名的君主,為人處事嚴謹苛刻,在歷史上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是他個人學養豐富,雅好文玩器物,且熱衷瓷藝,於皇子時期即在雍王府內設置作坊燒製瓷器。
「五彩」不限五色,泛指用多種顏料繪畫紋飾的彩繪瓷,可依照彩料的燒製溫度分為二類,其一為完全使用低溫彩料的釉上五彩,其二為高溫青花與低溫彩料搭配使用的青花五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