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
週一~週五08:30-18:00
元代青花主要以鈷為著色劑,在白色胎體上繪畫紋飾,施透明釉後高溫燒成白色地子和藍色紋樣彼此輝映的裝飾,隨著窯工程的進步,有時也會採用其他著色劑或工藝技法來搭配施作。
元代青花主要以鈷為著色劑,在白色胎體上繪畫紋飾,施透明釉後高溫燒成白色地子和藍色紋樣彼此輝映的裝飾,隨著窯工程的進步,有時也會採用其他著色劑或工藝技法來搭配施作。
元代統治者來自於漠北的蒙古草原,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常年以車馬為家,隨著水草遷徙,身上穿著皮毛,以肉奶為食,氈帳為居室,發展出與農業社會迥然不同的草原文化。
伊斯蘭教在唐代傳入中國後,揭開中國與阿拉伯地區密切往來的序幕。到了元朝,隨著蒙古軍團勢力的拓展,大批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紛紛進入中國,對中國政經文化影響極為深遠。
元代青花瓷的創燒年代和生產時間,大約在元代中晚期,雖然歷時不久,但是產品一出現就是工藝成熟、製作精美的狀態,不僅供應國內所需,更遠銷海外,在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明代早期與西藏、中亞及西亞地區的往來十分頻繁,景德鎮官窯廠製作許多具有異域風格的瓷器,宣德皇帝承襲此一工藝文化,除了繼續製作永樂時期的外來樣式之外,也增燒一些新的品類,可見當時中外交流之興盛,以下擇取僧帽壺、軍持、筆盒、雙耳葫蘆扁壺及圓洗等五類器物,說明它們的形紋設計。
蒙古族人發跡於漠北的大草原,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十三世紀開始到處征戰,打通東西方的陸上通道,元朝建立以後,中亞和西亞各族人紛紛進入中原,形成多元民族的社會。
東亞地區是中國古代陶瓷的外銷市場,尤其日本地區經由商貿往來或文化交流的陶瓷數量頗為豐富,在沖繩縣、福岡縣、福井縣、熊本縣、和歌山縣等地,都有元代青花瓷的破片出土。
元代青花主要由景德鎮地區燒造,此地的產瓷歷史十分悠久,唐宋時期北人南遷之後,各地工匠在此匯聚和交流,將景德鎮打造成製瓷重鎮,也為元青花的生產提供了深厚的傳統基礎。
青釉是以鐵為著色劑,透過還原焰燒製而成的高溫釉,自東漢晚期創燒成功以來,在各代工匠的努力下,產量豐富,精品迭出,可說是中國陶瓷史上最早出現、歷代不絕的主流產品。
藍釉是以鈷為著色劑所燒製的釉色,此一著色劑的運用始見於唐代,以鈷為著色劑燒製藍斑或藍彩。元代除了用鈷料繪畫青花之外,也將其加入釉中調成藍釉,燒成藍地白花之圖樣。
「釉」是覆蓋在陶瓷器表面的玻璃薄層,如果在釉料裡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不同的溫度與焰性燒造之後,能夠產生相異的色澤,自古以來就是保護胎體、美化陶瓷的方式。
「釉」是覆蓋在陶瓷器表面的玻璃薄層,如果在釉料裡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不同的溫度與焰性燒造之後,能夠產生相異的色澤,自古以來就是保護胎體、美化陶瓷的方式。
元代開始製作青花瓷時,纏枝花卉即是主要的紋飾題材,明代洪武、永樂及宣德時期都延續此一傳統,但在花卉種類與繪畫技法上加以變化,配合器形塑造出不同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