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
週一~週五08:30-18:00
磁州窯是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間窯場,窯址主要分布在河北省磁縣觀台鎮和邯鄲市彭城鎮二地。磁縣古屬磁州,故稱「磁州窯」,而彭城鎮曾與景德鎮並稱於世(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可見磁州窯在陶瓷史的地位非同一般。
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礎上面發展而來的,當陶工逐漸掌握土質成分與瓷器顏色的關係後,改良窯工程技術,降低胎土的鐵質含量,表面釉層幾乎沒有什麼呈色劑,即能燒出白淨的顏色。
黑釉瓷和青瓷屬於不同的色系,但是二者的呈色劑皆為鐵元素。青瓷的鐵質含量較低,若在釉料中加重含鐵量,燒成的釉色越深,到達某個比例即能產生黑色的釉面,所以說黑釉瓷是在青瓷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耀州窯位於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因為宋代劃歸耀州而得名。此窯創燒於唐代的時候,以生產三彩器為主,兼燒黑釉、白釉、青釉、茶葉末釉及素胎黑花瓷,後來受到越窯青瓷流行的影響,到了五代轉而以燒造青瓷為主,產品享譽各地,不僅成為中國古代北方青瓷的代表,也影響其他地區的瓷業發展,構成一個分布廣泛的耀州窯系。本文擇取各階段的代表作品,介紹此一窯系的特色。
秘色瓷是晚唐——北宋時期越窯生產的高級青瓷,製作過程嚴謹特殊,釉色與眾不同,是皇室宮廷專屬的貢器,不僅「臣庶不能用」,一般人也很難見到,是中國陶瓷史上最美麗的迷團。本文根據考古資料選取若干精品,帶領讀者一睹秘色瓷的風采。
唐代國力強盛,對外採取開放態度,尤其重視西域的經營與海外貿易,中外交流十分密切,許多來自波斯、粟特、大食、突厥、天竺及回鶻等地的異國人士紛至沓來,定居長安與其他城市。
唐代知名窯場,除了邢窯、越窯、鞏縣窯及黃堡窯之外,長沙窯也十分重要。此窯創燒於唐代,五代以後衰落,窯址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銅官鎮至石渚湖一帶,亦稱「銅官窯」。
原始瓷器用瓷土製胎,表面施石灰釉,經1200℃高溫燒成,質地堅硬,吸水性弱,礦物組成與瓷器接近,是古代陶器發展為真正瓷器之前的階段性產物。
陶俑泛指用陶土製作的人像、動物、馬車及建築等物件,是古代的陪葬明器,此一葬俗大約濫觴於殷商時期,到了春秋戰國逐漸取代人殉而流行起來,秦漢之際達到高峰。
江西省景德鎮是著名的千年瓷都,相傳此地的陶瓷業起源於漢代,到了南北朝晚期的陳朝開始聲名遠播,唐、五代時期景德鎮陶瓷工藝逐漸成熟,以燒製青瓷和白瓷為主。
三彩器屬於低溫釉彩之類,因為釉料之中以鉛化合物為助熔劑,並加入銅、鐵、鈷、錳、銻等金屬氧化物作為呈色劑,即可燒製出繽紛的釉彩。
彩陶盛行於新石器時代,是以紅色赤鐵礦(赭石)、黑色錳氧化物及白泥三種顏料,在紅褐色或橙黃色的陶胎上繪畫紋飾,入窯燒成的彩繪陶器。
以「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為主題,2021年的國際博物館日是特殊的(圖一)。博物館所屬的文化領域會主動或被動地對疫情所導致的社會、經濟、政治的變化進行回饋,由此產生的富集和震盪效應足以迫使我們去重新思考博物館的內涵與外延。這一主題的提出,既是對2020年以來博物館界不斷反思的總結,也提示這種思考和反思的持續性。
震旦博物館自2013年10月對外開放以來,為讓觀眾認識「震旦」,走進「震旦」,除了借助政府及自媒體宣傳,本館也定期開展多項大型特展,以及各類學術講座,手工體驗課程等。7年來,隨著社會環境的發展變化,博物館的社會角色、發展方向也已經悄然轉變。
本次上海藝術季期間,上海震旦博物館迎來年末的最後兩檔特展:德國著名藝術家貝蒂娜.普斯茨基(Bettina Pousttchi)的「世界時鐘」和年輕藝術家朱麗晴的「刹那之間」。
元代的釉下彩繪瓷,除了以鈷料繪畫的青花之外,也有用銅為著色劑繪畫的釉裡紅,以及結合二種色彩的青花釉裡紅器,如本期所要賞析的元代貼花大罐即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紋飾是元代青花瓷器的美感重點,題材內容包含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及人物故事等等,其中不乏龍、鳳、麒麟或獅子等祥禽異獸,如本期所要賞析的青花大盤即是此類作品。
上一期我們向大家介紹了戰國帶鉤的造型分類和功能,使各位對帶鉤這一古代實用器有了大致的瞭解。同時在這一基礎上又著重針對震旦博物館藏獸首玉帶鉤的獨特造型和設計巧思進行了分析。本期文章會分析其自身特徵中隱含的地域資訊,探尋這一流傳了千年之久器物的原生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