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
週一~週五08:30-18:00
明清時期的筆記小說盛傳宣德皇帝酷愛鬥蟋蟀的故事,但是正史未見記載,故宮博物院裡的清宮舊藏也沒有相關器物,直到考古人員從景德鎮珠山官窯遺址的宣德瓷片堆積裡,復原出許多青花蟋蟀罐,才印證了宣德皇帝的促織之好,也讓我們見識到這一品類的廬山真面目。以下從紋飾分類的角度敘述宣德青花蟋蟀罐的形紋設計。
彩繪瓷從元代興起之後,經歷了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元代以青花、釉裡紅等釉下彩繪為主,明代一方面發展低溫釉料彩繪瓷,另一方面將青花與釉上彩繪結合,產生五彩及鬥彩。
粉彩是受琺瑯彩影響而產生的新彩類,它在原來的五彩顏料中加入玻璃白粉,施彩之後,用筆塗繪出濃淡的色調,經700°C烘烤而成,具有粉嫩柔和的效果及深淺漸層推移的立體感。
低溫釉彩是以鉛化合物為釉料的助熔劑,再加入金屬著色劑燒製而成的。此類彩釉起源於漢代綠釉陶與褐釉陶,唐宋時期發展出多樣化的色彩,燒成唐三彩、遼三彩及金三彩等器物。
釉上彩以低溫焙燒法定色,釉下彩則需高溫還原氣氛才能顯現最佳色澤,二者本來分屬不同的品類,但是明代窯工將它們搭配使用,燒造出兼具釉上彩和釉下彩的青花五彩與鬥彩。
釉上彩繪瓷屬於低溫彩繪,其做法是先在坯胎上面施釉,高溫燒成白瓷,再用其他顏料繪畫紋飾,低溫燒製成紋。由於紋飾位於釉層上方而得名,亦因多色彩料而稱之為「釉上五彩」。
釉下彩繪瓷的做法是在素坯表面繪畫紋飾,施加釉料之後燒成的瓷器,因為紋飾位於釉層下方而得名。此一彩類起源於三國東吳時期,成熟於唐代長沙窯,並往下傳承到元明清三代。
乾隆皇帝在位時間長達六十年之久,國力強盛,經濟繁榮,與康熙、雍正二朝並稱康雍乾盛世。由於乾隆皇帝個人雅好文物藝術,十分重視陶瓷器的生產,因此瓷業發展欣欣向榮。
雍正皇帝是一位頗負盛名的君主,為人處事嚴謹苛刻,在歷史上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是他個人學養豐富,雅好文玩器物,且熱衷瓷藝,於皇子時期即在雍王府內設置作坊燒製瓷器。
「五彩」不限五色,泛指用多種顏料繪畫紋飾的彩繪瓷,可依照彩料的燒製溫度分為二類,其一為完全使用低溫彩料的釉上五彩,其二為高溫青花與低溫彩料搭配使用的青花五彩。
琺瑯彩料本來由國外進口,早期主要用於裝飾銅胎器物,清代康熙時期將琺瑯彩料繪製於瓷胎上,創燒出瓷胎畫琺瑯之新品類,雍正、乾隆二朝精益求精,是宮廷專屬的高檔瓷器。
明代早期實施海禁,曾經繁榮的海上貿易受到打壓,瓷器主要經由朝貢貿易和走私活動輸出國外,品類以景德鎮青花瓷和龍泉窯青瓷為主,直到隆慶皇帝解除海禁,外銷瓷才又興盛起來。
元朝由蒙古族忽必烈所建立,領土包含亞洲和歐洲東部,是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王朝。由於疆域遼闊,各民族之間交往頻繁,對外貿易十分繁榮,使外銷瓷的生產和輸出推上新的高峰。
宋代經濟繁榮,工商業發達,朝廷明白「市舶之利」最為豐厚,積極擴大對外貿易,由於陸上絲綢之路已被切斷,轉而全力拓展海上經濟貿易,利潤超高的陶瓷器即成為主要的外銷商品。
唐代國力強盛,經濟繁榮,對外貿易十分興旺,早期透過漢代以來的陸上絲綢之路,與中亞及西亞諸國往來,中唐之後轉而以海上交通為主,將陶瓷與絲綢、茶葉、金屬器等商品銷售海外。
中國陶瓷的發展起源早,歷史十分悠久,唐代以後更加成熟,窯廠遍布南北各地,無論器形品類或紋飾釉色都很豐富,許多產品隨著中外交流的腳步輸出海外,成為外銷世界的貿易商品。
唐代加彩俑屬於陶胎加彩之類,常被納入廣義的「彩繪陶」中,這個傳統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經過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已經十分成熟。
唐三彩主要作為陪葬用的明器,或是遠銷海外的貿易商品,部分器物可能也供日常使用,產品造型包含器皿、模型、人物及動物等等,本文選取龍耳瓶、仕女俑、天王俑、駱駝及圓盤等品類,介紹唐代三彩器的特色。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盛世王朝,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藝術成就卓越,陶瓷作為古代重要的工藝,也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出全新的風貌,以白瓷、黑釉瓷、青瓷、三彩器及加彩器為主要的品類。
遼代是契丹族在中國北方建立的政權,時間約在五代~北宋時期,與中原漢地及西域各國都有密切的關係。契丹人在文化上兼容並蓄,學習漢人設窯燒造陶瓷,開創出獨樹一格的陶瓷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