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
週一~週五08:30-18:00
琺瑯彩料本來由國外進口,早期主要用於裝飾銅胎器物,清代康熙時期將琺瑯彩料繪製於瓷胎上,創燒出瓷胎畫琺瑯之新品類,雍正、乾隆二朝精益求精,是宮廷專屬的高檔瓷器。
明代早期實施海禁,曾經繁榮的海上貿易受到打壓,瓷器主要經由朝貢貿易和走私活動輸出國外,品類以景德鎮青花瓷和龍泉窯青瓷為主,直到隆慶皇帝解除海禁,外銷瓷才又興盛起來。
元朝由蒙古族忽必烈所建立,領土包含亞洲和歐洲東部,是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王朝。由於疆域遼闊,各民族之間交往頻繁,對外貿易十分繁榮,使外銷瓷的生產和輸出推上新的高峰。
宋代經濟繁榮,工商業發達,朝廷明白「市舶之利」最為豐厚,積極擴大對外貿易,由於陸上絲綢之路已被切斷,轉而全力拓展海上經濟貿易,利潤超高的陶瓷器即成為主要的外銷商品。
唐代國力強盛,經濟繁榮,對外貿易十分興旺,早期透過漢代以來的陸上絲綢之路,與中亞及西亞諸國往來,中唐之後轉而以海上交通為主,將陶瓷與絲綢、茶葉、金屬器等商品銷售海外。
中國陶瓷的發展起源早,歷史十分悠久,唐代以後更加成熟,窯廠遍布南北各地,無論器形品類或紋飾釉色都很豐富,許多產品隨著中外交流的腳步輸出海外,成為外銷世界的貿易商品。
唐代加彩俑屬於陶胎加彩之類,常被納入廣義的「彩繪陶」中,這個傳統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經過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已經十分成熟。
唐三彩主要作為陪葬用的明器,或是遠銷海外的貿易商品,部分器物可能也供日常使用,產品造型包含器皿、模型、人物及動物等等,本文選取龍耳瓶、仕女俑、天王俑、駱駝及圓盤等品類,介紹唐代三彩器的特色。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盛世王朝,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藝術成就卓越,陶瓷作為古代重要的工藝,也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出全新的風貌,以白瓷、黑釉瓷、青瓷、三彩器及加彩器為主要的品類。
遼代是契丹族在中國北方建立的政權,時間約在五代~北宋時期,與中原漢地及西域各國都有密切的關係。契丹人在文化上兼容並蓄,學習漢人設窯燒造陶瓷,開創出獨樹一格的陶瓷藝術。
磁州窯是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間窯場,窯址主要分布在河北省磁縣觀台鎮和邯鄲市彭城鎮二地。磁縣古屬磁州,故稱「磁州窯」,而彭城鎮曾與景德鎮並稱於世(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可見磁州窯在陶瓷史的地位非同一般。
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礎上面發展而來的,當陶工逐漸掌握土質成分與瓷器顏色的關係後,改良窯工程技術,降低胎土的鐵質含量,表面釉層幾乎沒有什麼呈色劑,即能燒出白淨的顏色。
黑釉瓷和青瓷屬於不同的色系,但是二者的呈色劑皆為鐵元素。青瓷的鐵質含量較低,若在釉料中加重含鐵量,燒成的釉色越深,到達某個比例即能產生黑色的釉面,所以說黑釉瓷是在青瓷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耀州窯位於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因為宋代劃歸耀州而得名。此窯創燒於唐代的時候,以生產三彩器為主,兼燒黑釉、白釉、青釉、茶葉末釉及素胎黑花瓷,後來受到越窯青瓷流行的影響,到了五代轉而以燒造青瓷為主,產品享譽各地,不僅成為中國古代北方青瓷的代表,也影響其他地區的瓷業發展,構成一個分布廣泛的耀州窯系。本文擇取各階段的代表作品,介紹此一窯系的特色。
秘色瓷是晚唐——北宋時期越窯生產的高級青瓷,製作過程嚴謹特殊,釉色與眾不同,是皇室宮廷專屬的貢器,不僅「臣庶不能用」,一般人也很難見到,是中國陶瓷史上最美麗的迷團。本文根據考古資料選取若干精品,帶領讀者一睹秘色瓷的風采。
唐代國力強盛,對外採取開放態度,尤其重視西域的經營與海外貿易,中外交流十分密切,許多來自波斯、粟特、大食、突厥、天竺及回鶻等地的異國人士紛至沓來,定居長安與其他城市。
唐代知名窯場,除了邢窯、越窯、鞏縣窯及黃堡窯之外,長沙窯也十分重要。此窯創燒於唐代,五代以後衰落,窯址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銅官鎮至石渚湖一帶,亦稱「銅官窯」。
原始瓷器用瓷土製胎,表面施石灰釉,經1200℃高溫燒成,質地堅硬,吸水性弱,礦物組成與瓷器接近,是古代陶器發展為真正瓷器之前的階段性產物。
陶俑泛指用陶土製作的人像、動物、馬車及建築等物件,是古代的陪葬明器,此一葬俗大約濫觴於殷商時期,到了春秋戰國逐漸取代人殉而流行起來,秦漢之際達到高峰。
江西省景德鎮是著名的千年瓷都,相傳此地的陶瓷業起源於漢代,到了南北朝晚期的陳朝開始聲名遠播,唐、五代時期景德鎮陶瓷工藝逐漸成熟,以燒製青瓷和白瓷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