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
週一~週五08:30-18:00
中國玉器發展到了魏晉南北朝,數量大幅減少,直到隋唐以後才重新蓬勃起來。此時的玉器受到外來文化、文人品味及庶民文化的影響,以服飾玉、陳設器、仿古玉、吉祥玉、把玩器及嵌飾器等品類為主體,呈現實用性與生活化的新風格。
青花瓷崛起於元代中晚期,以「白地藍花」的特殊美感風靡海內外,成為宮庭用器、民生用品及外銷市場的重要品類,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獨樹一幟的地位。本書蒐集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與其他相關彩瓷共計70件,分為元代青花、明代青花、清代青花、青花與其他彩類等四大單元。每個單元皆有一篇概論作為簡介,圖版部分附加文字說明,書前收錄吳棠海先生的專文《古器物學研究—青花瓷器初探》,是認識中國古代青花瓷器不可錯過的著作。
陶俑是中國古代喪葬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一類器物,它的使用歷史十分悠久,是記錄當時社會生活及思想史的重要研究物件。綜觀中國的陶俑發展史,漢代和唐代是比較突出的兩個時代。
戰國時期是一個變革極大的時代,而戰國玉器在造形、紋飾及形制功能的演變上,正可反映出這個時代的特點。本書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孫慶偉副教授所執筆,書中收錄震旦博物館與其他公私收藏的戰國玉器三百組件,內容分為禮瑞用玉、喪葬用玉、佩飾用玉、人物造形、飲食用器、嵌飾用玉、兵器用玉、似玉材質及改形玉器等類,數量豐富,形紋精美,並且包含許多罕見的精品,值得愛玉者細心閱覽與購藏。
「社會大美育」課堂是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創新文化惠民工程、深化實施「社會大美育計畫」的重要舉措,被列為2023年「上海市為民辦實事項目」。旨在將更多專業藝術資源轉化為社會美育資源,為市民提供高品質的公共藝術教育供給,滿足市民大眾高品質生活需求。
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於2023年推出「社會大美育」課堂項目,力圖將各大場館、機構的專業藝術轉化為社會美育資源,提供上海市民優質的藝術教育活動。震旦博物館以自身美育品牌及資源,入選首批「社會大美育」課堂名單,今後將持續致力全面實現博物館的教育職能。
2023年,震旦博物館推出了AM Next系列展覽活動,希望作為藝術文化的推手,將新銳的藝術文化項目及藝術家們呈現在觀眾面前,給予多元文化藝術與創新融合的體驗。2024年,震旦博物館將聯合7位新銳的藝術家,涵蓋繪畫、裝置、攝影的多種藝術媒材,為觀眾帶來更加豐富的展覽體驗,2024年上半年推出兩檔展覽「共同的生產」及「未盡之言」,分別是來自美國紐約的胡任乂和韓國的文采銀。
震旦博物館於4月底在A2館舉辦「ELLE 35周年《柔者成承》藝術展」特展,此次展覽由世界時裝之苑ELLE與震旦博物館聯合主辦。正值ELLE中國35周年,ELLE邀請策展人祝羽捷聯合15位當代藝術家進行作品展出。
自震旦博物館A2空間「民.潮」展覽結束後,震旦博物館於9月再度迎來最新大展「往來千載——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圖一)本次展覽展出三位近現代藝術大家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的60餘件真跡,以及三位大師的聘書、書信等珍貴史料。展覽主線圍繞三位藝術家在上世紀初結識往來並在藝術道路上共同創作、互相扶持的過程而展開。
國際熊貓日是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起設立的節日,倡議國內外社會各界關愛瀕危野生動植物,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震旦博物館於10月27日~10月30日期間開展主題系列活動,包含科普展區、主題講座及自然課堂,希望藉此讓更多民眾了解瀕危物種及其現狀,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參與環境保護行動。
2023年6月震旦博物館聯合浦東圖書館共同推出「浦東藝文主題書房」,將藝術與文學相結合,打造全新的主題閱讀空間。與閱讀空間相呼應,震旦博物館公教活動於7月推出「拾書問字」特別企劃系列活動,將為公眾帶來以「書籍」、「文字」為主題的講座、工作坊、讀書會等活動。
在博物館界「館校合作」作為一種拓展外延,推廣公眾教育的方式已被廣為接受,也多有實踐。震旦博物館一直以來積極推廣各類館校合作專案的開展,與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分別建立了長久的共建關係。如今,震旦博物館也將與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展開雙向合作,開啟全新的館校共建篇章。
震旦博物館於9月在藝文廳空間迎來特展「自然耀彩——徐驥作品展」,本次展覽展出藝術家徐驥二十餘件油畫和水彩作品。展覽由徐悲鴻美術館、世浩文化共同主辦,是徐悲鴻美術館自去年「往來千載——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展覽後再次與震旦博物館合作的項目,也是「悲鴻YOUNG青年藝術家扶持專案」的首展。
震旦博物館於7月8日在A2空間迎來特展「洛克菲勒藝術基金收藏展:西方藝術大師」。雅昌藝術網近期對震旦博物館執行長黃聖智進行深度採訪,藉此專訪得以讓觀眾在透過展覽感受西方藝術大師作品魅力之後,也了解展覽背後的故事。
「江口沉銀」遺址發現地點在眉山市彭山區,位於成都以南約60公里,眉山以北約20公里。遺址範圍達100萬平方米,遍及總長2000米的河道,最寬處達500米。該遺址以實物印證了張獻忠沉銀的傳說,歷史價值高,學術意義大。
古代陶瓷注重美感的呈現,長久以來發展出印花、刻花、塑貼、繪畫及釉彩等裝飾技法。到了元代,青花瓷以筆繪紋飾為主,部分器物加上模印、線刻、塑貼等工藝,形成豐富的紋樣。
梅瓶興起於宋代,北方窯場和南方窯場都有生產,瓶身高矮胖瘦並不一致,表面裝飾技法多元,常用白色、黑色及青色等釉彩,搭配剔、刻、劃、繪等工藝技術製作各種圖案作為裝飾。
龍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神話動物,也是帝王權力的象徵,普遍出現在各種不同的器物上。到了元代中晚期,當景德鎮窯廠創燒出藍白相間的青花瓷器時,龍也成為青花瓷器上的紋飾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