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
週一~週五08:30-18:00
隨著全球局勢高度不確定加上市場持續緊縮,企業用人更加謹慎。高薪職缺少之又少,原有職務卻持續消失……職場進入冰河期,無法創造價值的高管要特別注意,一旦被迫離職將很難再回到職場。作為人力資源專家,衷心提醒大家:「要在得意的時候找退路,不要等到失意的時候才找出路」。
AI工具持續進化、全球景氣低迷、組織架構極簡化,最為人力資源專家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AI來了,我還有工作嗎?AI帶來了方便,也帶來了焦慮,不少中高階主管午夜驚醒。
根據勤業眾信(Deloitte)在2020年所做的研究表示,在後疫情時代員工在職場上面臨著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其來源主要有工作壓力、人際關係、企業文化等因素,而超過八成的職場人會受到各種心理健康問題的困擾,其中前三位的心理健康問題症狀為:煩躁、焦慮、抑鬱。
新冠肺炎疫情為全球企業帶來翻天覆地變革,讓所有人都開始積極面對近幾年熱議的「數位轉型」。世界經濟論壇(WEF)近期在一份報告中表示,未來10年的經濟發展高達6至7成的核心價值都與數位化有關。
一家年營收數十億的製造業客戶問我:「我們給得比別人多,為何人還是留不住?」深入診斷後發現,問題不在錢,而在信任與溝通。當企業忽略了人才的內在驅動,當制度與文化失去共鳴,離職就成為必然。留才,該從價值開始。
「用人惟才」是企業與獵才商模的共同目標。獵才顧問就像星探及球探一樣,隨時張大眼睛,物色高績效及高潛力人才,不論是資深專業主管、青壯中階幹部,或是
人才市場上「千軍易取、一將難求」,好人才非常不容易發掘;專業、負責、有企圖心、具執行力的頂尖人才,不是已被企業重用,就是不輕易轉職。
過去一年最火的概念莫過於「元宇宙」,特別是在臉書(Facebook)改名為Meta後,這個概念幾乎被全球所有投資者追捧並被年輕人掛在嘴邊。然而若提到近年大量出現在金融、投資圈及商管文章的關鍵字,則應當首推ESG(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莫屬。在世界各國紛紛設立明確碳中和指標的趨勢驅動下,ESG成為各國企業與投資機構關注的焦點。
無界零售聚焦於突破傳統購物渠道的限制,打造無縫整合的消費體驗。藉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提供個性化服務、提升供應鏈效率,並創造多元購物場景。此外,結合虛擬現實、社交電商等新技術,無界零售不僅滿足消費者的即時需求,還推動可持續發展,為行業帶來新的增長點。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零售的三大核心:人、貨、 場,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透過全渠道融合,為消費者提供了無縫購物及情緒價值。在這場變革的背後「數據和科技」扮演著核心驅動力的角色。不僅如此,這場變革對企業運作及人才跟團隊的要求,也跟過往有著很大的不同,稱之為「無界新零售」時代。
Covid-19改變所有人的生活及工作模式。好不容易在2021年有了喘息的空間,但2022年Omicron讓許多國家又緊繃起來。全球貨運大亂,俄烏戰爭等黑天鵝事件更是推升了經濟的不確定性。
未來幾年將會是氣候變化的關鍵時期,企業必須加快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發展進程,複合型ESG人才將成為職場新寵兒,是企業持續轉型的關鍵。
隨著科技不斷創新,人類社會跟企業發展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資訊化等等創新技術一次次顛覆傳統的商業模式。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浪潮下,企業必須思考如何轉型成為「生態型組織」,透過平台整合成一支聯合艦隊;任何一家企業都很難靠一己之力單打獨鬥,在產業中保持活力並永續生存。
新冠疫情以來,商業環境出現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全球化重構過程當中,企業處於隨時被顛覆淘汰的邊緣,員工更是充滿不同程度的焦慮、煩躁和壓力。來自日本的研究指出「心理健康問題」有普遍化與年輕化的趨勢,日本情緒障礙症協會(Japan Society of Mood Disorders)將職場壓力所引發的憂鬱狀態定義為「職場憂鬱症」。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會展出一顆由大阪大學醫學系教授培養出直徑兩公分的跳動心臟;此外,未來科技可將人類大腦的知識完整備份,加以儲存與運用;人類正藉由科技與AI的創新,實現生命永續與智慧傳承的終極目的。
2020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2021年塔利班重掌阿富汗、2022年俄烏戰爭衝擊世界經濟,這些無法預期的事件一個比一個勁爆,天天都有大新聞,在這樣一個變動的時代,同時也是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動盪的市場環境下,每天都有公司受衝擊而倒下,但同樣的每天也有公司乘勢崛起。
「帶出你的接班人」一書作者約翰.C.麥斯威爾(John C. Maxwell)在書中說到——發展極佳接班人制度的組織,會較其他組織有更強的競爭優勢,具體的說,好的接班人管理制度有二個目的:一是因應組織需求、二是因應員工需求。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一篇內部文章引起朋友圈刷屏,其內文表示,全球經濟將面臨著衰退、消費能力下降的情況,應改變思路和經營方針,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利潤和現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