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
週一~週五08:30-18:00
震旦博物館自A2空間開放以來,結合常設展與特展不斷為公眾帶來豐富的公共教育活動。基於綜合性博物館的定位,震旦博物館將「教育」作為重要發展目標之一。
震旦博物館於12月底在A2空間迎來最新特展《浮生巴黎——亨利‧德‧圖盧茲-羅特列克全球巡迴藝術大展》(圖一)。本次展覽由北京文澤時代文化藝術有限公司、上海震旦博物館、北京聖軒文化集團有限公司主辦
2022年11月,隨著上海兩檔藝術博覽會的開幕,伴隨同期上海各大美術館畫廊的五十多檔展覽,上海藝術季終於回歸。(圖一)在後疫情時代舉辦展覽和集會面臨重重困難與不確定性的情況下
國際熊貓日是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起設立的節日,倡議國內外社會各界關愛瀕危野生動植物,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震旦博物館於10月27日~10月30日期間開展主題系列活動,包含科普展區、主題講座及自然課堂,希望藉此讓更多民眾了解瀕危物種及其現狀,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參與環境保護行動。
震旦博物館於10月初在A2空間迎來最新特展「無何有之鄉—鄭在東個展」(圖一)。此次展覽由震旦博物館主辦,LIANG PROJECT協辦,展出藝術家鄭在東近20年間創作的作品。共分為四個系列:山水油畫、黑色水墨、早期肖像、近期文人靜物系列。
震旦博物館於9月在藝文廳空間迎來特展「自然耀彩——徐驥作品展」,本次展覽展出藝術家徐驥二十餘件油畫和水彩作品。展覽由徐悲鴻美術館、世浩文化共同主辦,是徐悲鴻美術館自去年「往來千載——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展覽後再次與震旦博物館合作的項目,也是「悲鴻YOUNG青年藝術家扶持專案」的首展。
震旦博物館於7月8日在A2空間迎來特展「洛克菲勒藝術基金收藏展:西方藝術大師」。雅昌藝術網近期對震旦博物館執行長黃聖智進行深度採訪,藉此專訪得以讓觀眾在透過展覽感受西方藝術大師作品魅力之後,也了解展覽背後的故事。
2022年4月8日,震旦博物館白領之夜系列講座邀請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設計系的程雪松教授開展了「自然中的建造」講座。在上篇回顧中,老師解讀了何為自然、自然和建造的關係。在本篇回顧中,老師以部分現當代著名建築師的作品為例,為我們具體剖析自然中的建造之美。
建造是人與自然相處的一種方式。「自然中的建造」就是建造同自然對話,透過材料、形式和工藝,去實現人造物與自然環境的溝通。2022年4月8日白領之夜系列講座,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設計系的程雪松教授解讀何為自然、自然和建造的關係,並以當代著名建築師的作品為例,為我們剖析自然中的建造之美。
晉唐時期,外來的繪畫技法對中國繪畫產生重要的影響。同時,中國也對外來藝術進行著符合民族審美的選擇和融合。在上一期瞭解了中亞地區的藝術遺產及外來文化影響中國繪畫的兩個特點之後,這一期我們繼續學習西域文化對中國繪畫的影響,外來藝術在中國又是如何被漢化的。
東西方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希臘化藝術、波斯藝術、佛教藝術都經由中亞進入中原。晉唐時期,外來的繪畫技法對中國繪畫產生重要的影響。同時,中國也對外來藝術進行著符合民族審美的選擇和融合。2021年12月17日震旦博物館白領之夜講座,同濟大學胡煒老師結合中國繪畫技法的歷史發展,談外來文化對中國繪畫的影響以及晉唐時期中外藝術的遷徙與融合。
2021年,除常設館藏文物展之外,震旦博物館於全新的A2空間和藝文廳空間共推出五檔特別展覽。震旦博物館致力於研究和推廣傳統歷史文化的同時,也不斷嘗試從近現代藝術、時尚設計等角度進行展覽展示,由執行長黃聖智策劃,帶領博物館團隊提供觀眾更多維度的文化體驗。
王國維(1877年-1927年),是中國近現代著名學者。早年追求新學,接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研究哲學與美學,形成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後又治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
自震旦博物館A2空間「民.潮」展覽結束後,震旦博物館於9月再度迎來最新大展「往來千載——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圖一)本次展覽展出三位近現代藝術大家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的60餘件真跡,以及三位大師的聘書、書信等珍貴史料。展覽主線圍繞三位藝術家在上世紀初結識往來並在藝術道路上共同創作、互相扶持的過程而展開。
震旦博物館自2013年10月對外開放以來,為讓觀眾認識「震旦」,走進「震旦」,除了借助政府及自媒體宣傳,本館也定期開展多項大型特展,以及各類學術講座,手工體驗課程等。7年來,隨著社會環境的發展變化,博物館的社會角色、發展方向也已經悄然轉變。
今年3月,安藤忠雄的兩大個展在中國大陸拉開帷幕。一邊是安藤忠雄建築設計生涯的大型回顧,一邊展現安藤忠雄的藝術人生,我們終於有機會從更全新、更豐富的視角去認識一個更加立體的安藤忠雄(圖一)。
2021年5月,著名陶瓷研究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秦大樹一行蒞臨震旦博物館,接收由震旦博物館捐贈的元代青花瓷器。據悉,本次震旦博物館共計捐贈元代青花瓷器兩件,它們將永久入藏「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並於明年舉辦的外銷瓷主題特展中展示,首次與北京的廣大觀眾見面。
震旦月刊自1971年創刊以來,至今已走過50個年頭,月刊的發行見證了震旦集團企業文化的塑造和累積。隨著月刊的發展,其內容也變得更為豐富、多樣、與時俱進。從1998年第318期開始,在月刊上學習文物知識逐漸成為了讀者們的新習慣,這一專欄至今也走過了23個春秋。值此嘉期,我們精心挑選了五件文物,通過它們讓大家速覽震旦博物館的收藏,並一同感受跨越千百年的古器物之美。
以「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為主題,2021年的國際博物館日是特殊的(圖一)。博物館所屬的文化領域會主動或被動地對疫情所導致的社會、經濟、政治的變化進行回饋,由此產生的富集和震盪效應足以迫使我們去重新思考博物館的內涵與外延。這一主題的提出,既是對2020年以來博物館界不斷反思的總結,也提示這種思考和反思的持續性。
《點石齋畫報》是由申報館發行的一份旬刊,每月三期,發行自1884至1898年,共528期,約4665幅畫作。它並非是中國第一份畫報,但在中國石印畫報史上有著重要地位。正如現代文學家阿英在其《中國畫報發展之經過》中所寫:因《點石齋畫報》之起,上海畫報日趨繁多,然清末數十年,絕無能與之抗衡的。
距今2-3萬年前的西班牙阿爾塔米拉山洞岩畫中就已有原始先民試圖描摹動物行走的動態過程的痕跡(圖一)。萬年飛逝,這種原始的願望早已被滿足,新的概念也不斷從中萌發。1827年,第一張照片誕生;近年,人工智慧開始作畫(圖二)。藝術與科技的關係已經緊密到讓人不得不開始反思人和藝術的意義,新媒體藝術也因此成為了近年的顯學。
佛像的起源在相關研究領域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由於早期對佛造像的發現發掘缺乏科學完善的方法論,且印度本身沒有歷史傳統,所以如今對於佛教造像具體起源的時間和區域,討論和研究的空間仍然很大。
在博物館界「館校合作」作為一種拓展外延,推廣公眾教育的方式已被廣為接受,也多有實踐。震旦博物館一直以來積極推廣各類館校合作專案的開展,與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分別建立了長久的共建關係。如今,震旦博物館也將與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展開雙向合作,開啟全新的館校共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