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
週一~週五08:30-18:00
象徵建築界最高榮耀的普立茲克建築獎,自1979年成立43年以來,今年首度將獎項頒給來自布吉納法索的非裔建築家,不僅體現在地風土與現代設計的最佳融合,也為全球關注的「永續」議題,做出耐人尋味的示範。
身為最廣為人知的日本建築師,自學而成的安藤忠雄不僅以建築名揚全球,獨特的人生歷程也為人津津樂道。繼2017年以「挑戰」為題的個展之後,近期他所設計的大阪文創空間「VS.」也舉辦一檔以「青春」為題的特展,除回溯他自1969年起始的設計生涯,也為觀眾預告這位大師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動工的作品,展現他對建築美學持續不懈的耕耘與願景。
小米創辦人雷軍是圍棋愛好者,他的投資風格也如同下圍棋,講究謀篇佈局,注重集體作戰。佈局往往決定成敗。在移動互聯網和電商領域,雷軍先後投出了多個成功企業,而小米則是雷軍決戰中的大龍。有人曾估值雷軍系總資產約150億到200億美元,將成為繼騰訊、百度、阿里巴巴之後的第四股力量。
根據統計,社群使用者每人平均有300多個朋友,不少人的好友甚至到達上限。但儘管相識滿天下,很多人卻覺得孤獨,認為沒有人真正了解自己,或是落入憂鬱的漩渦。《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從人際關係切入,教我們如何看到一個人,真正了解一個人,從而與人建立緊密、有意義的連結,達成人生任務,擁有圓滿的人生。
二〇〇一年奇異執行長傑夫.伊梅特從傑克.威爾許(JackWelch)手中繼承的公司擁有強大的企業文化和優秀的員工,當上奇異公司執行長。是一個枝繁葉茂的大集團,從飛機引擎、電視台到貓狗保險,無所不包。看他如何帶領美國百年企業奇異,走過16年風雨的剖心自白。
「我們其實都被一條隱形的線串聯著!」身為目前最知名的日本女性藝術家之一,塩田千春在談及創作由來時表示,只要生活在社會當中,我們就會與某個人有所連結,「因此我希望能引領觀眾去思考『我是誰』以及『究竟什麼才是存在』這樣的問題。」
在職場上全力衝刺的你,是否常感到時間不夠用,每天都被排滿的行程追著跑?城邦媒體集團執行長何飛鵬長的前半生,也都在和時間賽跑,事事求快,因而對許多事只留下模糊的印象。驚覺到這個現象後,他開始練習放慢腳步,凡事預留時間,仔細體會生活的每一刻,領悟到「自在慢行,活在當下」的智慧。這並非要你凡事都慢條斯理,而是在衝刺的過程中,懂得適時停下,讓自己有空間看見選擇、整理思緒、感受當下。
城邦媒體集團創辦人何飛鵬淬鍊職場上的40年經驗,從觀念、工作、用人三個角度出發,協助企業與個人了解如何妥善運用二刀流,讓每個人都能成為二刀流的主管。
城邦媒體集團創辦人何飛鵬以其職場40年的豐富經歷,分析企業營運的目的,就是要讓公司能穩定地獲利,領導者就要學會做生意、學會帶人用人、學會管理團隊。
歐萊德創辦人葛望平以熱情(Passion)、時尚(Fashion)做為品牌定位,發展四年後決定轉型,向綠色永續邁進。在朝向綠色永續邁進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山、水與樹,比人類更重要,因為我們這一代,除了是目睹氣候變遷的一代,也是唯一有機會拯救地球的一代。
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權威岸見一郎,多年來研究阿德勒心理學,為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證的諮商師與顧問。為了使世界更臻良善,花費許多精力在世界各地與許多「年輕人」對話、進行諮商。
《震旦月刊》50年不間斷發行,見證時代發展。我們秉持公益發行的初衷,在無數成功企業家、學者的經驗中尋找脈絡,解讀和展望未來成功的路徑,從中獲取向前走、向上走的力量與信念。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出版自傳,揭露他在台積電工作時的往事與用人之道。內容提及2009年5月,召回「被離職」員工、提升同仁士氣,6月返任CEO後,與時任資深副總的劉德音聯手創下佳績。
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帶領台積電超過10,000顆的聰明腦,用智慧與專業行善,溫暖且改善了台灣社會許多被遺忘的貧苦角落。透過十年聚沙成塔的努力,為社會開啟良善的心門,希望傳遞給更多人知道,填補社會角落裡的生命缺憾,成就美好生命,而這份心意蘊藏著柔軟的初衷,是企業對人才的心意、對土地的感恩、對社會的貢獻。
工作上,你具備的是「視線」還是「視野」?透過台科大教授盧希鵬的巧妙比喻——員工和專業經理人大多是「哈士奇」,創業家都是願意出走的「狼」,哈士奇靠主人豢養,但狼會主動追捕獵物,就算失敗也要嘗試,不達目的絕不終止。帶領讀者解析創業家精神,培養視野,成為為未來而存在的創業家!
台灣烘焙大師吳寶春從「麵包職人」蛻變成「企業經營者」才發現,原來「會做」麵包跟「會賣」麵包是兩回事,相信很多技術職人跟大師一樣,滿腹本領卻缺乏經營觀念和品牌思維,面對現實的成本壓力、利潤需求、產品創新、人才培訓,如何做才能長久經營?
台灣奧美共同創辦人莊淑芬,縱橫廣告界30年,她創辦台灣奧美,走過廣告產業風起雲湧的變革;以放眼兩岸與全球的豐富閱歷,傳授給大家她的實戰心得;並提出現代領導人應帶頭解放職場自由,在面對新經濟、新世代來臨時,應具備創新管理方式,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AI大浪來襲,產業秩序劇變,過去的成功方程式難以持續。企業經營者與經理人需要一個能兼顧策略思維、決策選擇與執行力的實用架構,以帶動有效的變革。台大國企系名譽教授李吉仁,基於多年與企業互動的經驗,結合學理邏輯並針對企業實務營運的痛點,提供有效的架構解方。
AI時代已經開啟!在我們面前,機遇與挑戰並存。AI與人性特質如何共存諸多課題,都需要深入探索和思考。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認為:「AI將是人類認識自我這一歷程的『最後一哩路』,我期盼能夠投入這個嶄新的、前景可期的電腦科學領域。」